所有论天人之际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关于历史规律的问题余英时在《论天人之际》中已经说得很清楚。自牛顿以来无数的思想者们都在探寻社会变化之规律,其中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就是马恩的学说。然而事实证明他们最终全都失败了。 //@冰曦怀玉:寻找历史规律?难!//@上海书虫:導致中國歷史走向的原因何在?這個問題,我一直非常感興趣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李泽厚《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继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之后,李先生也专论此题,余侧重于史,李侧重于哲学。李先生在前记中写道"由巫入礼归仁为中华文化关键所在,虽学界寂然,但问题至要,乃冒不韪,反复组编,重叠罗嗦,读者鉴谅。李泽厚2014年8月于京华寓所,时年八十有四"。拳拳之心,感慨系之。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红砖厂,见书店,发现余英时的《论天人之际》。之前网传禁余,查京东无售,有高价书158元。于是原价58元买下。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内向超越与内在超越有何不同//@儒家网: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亦为学术精品。作者从轴心突破视角切入,探索中国轴心突破的历史世界,认为中国轴心突破最后归宿于“内向超越”。本书对研究中国思想史提供独到的方法论和途径,为把握中国哲学的最终走向提供基本线索,值得阅读收藏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海外学者余英时先生的《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亦为学术精品。作者从轴心突破的特殊视角切入,探索中国轴心突破的历史世界,认为中国轴心突破最后归宿于“内向超越”。本书对研究中国思想史提供了独到的方法论和途径,为把握中国哲学的最终走向提供了基本线索,值得阅读收藏。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因为本家英时先生的书被迫下架,中华书局去年出版的《论天人之际》已经买不到了。周末到先生的家乡做客,意外得到了这本书。晚上入梦,竟梦见了先生,奇怪先生的夫人说,这是第二次见了。先生拒绝来大陆,我也不愿去国,哪里见过?就这么百思不解地醒了,居然忘了跟先生讨论一下问题。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文章后半部分着重介绍余英时先生的业绩和思想,尤其对先生一生史学思考的结晶、最新著作「论天人之际」着墨很多。期待这位中国文化的招魂人、在没有胡适之的时代要阅读的大学者的更多著作被译成日文。@周言 @雲中上師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不算专业书,最近半年多有Hessler的Strange Stones,Applebaum的Gulag: a history,罗杰克劳利的地中海史诗三部曲,余英时的论天人之际,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Spence的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梁鸿的中国在梁庄,皮尔洛的自传I think therefore I play,巫宁昆的一滴泪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过《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 ★★★★ “拿余英时先生的《论天人之际》与李泽厚先生的这本书相比吧:余没有李的视野宏阔;李没有余的议论精深。两家的书都能给人带来很大启发。” 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 (豆瓣)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魏晋玄学其实还是很有意思的。他们是要脱胎换骨。而汉代重在拨乱反正。有着深刻的哲学性。论天人之际。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不贵啊,论天人之际就不便宜。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一个人的阅读史# 天人关系的转向起源于轴心时代个人的精神觉醒和解放,而且构成了轴心突破的核心部分。我的论断绝非附会“轴心”之说而勉强凑成,它是从历史观察中得来的。——余英时《论天人之际》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论天人之际》 网页链接 来自@豆瓣Ap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明乎此,则马王堆帛书《要》的作者假圣人之口说:“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似乎捕捉道了孔子的真精神。(余英时 《论天人之际》)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晒书+售书】几本新买的书:葛兆光著作三本,@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出版三本。 另几本想卖的绝版新书:葛兆光的思想史研究课堂和余英时的方以智,朱熹和论天人之际。 @书香可人 @贩读者言 @傳古樓 @旧札遗珠 帮扩散下,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