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十七讲下载
唐宋词十七讲目录
叙论
弁言
自序
第一讲 温庭筠(上)
第二讲 温庭筠(下)
第三讲 韦庄
第四讲 冯延巳(上)
第五讲 冯延巳(下)李? 李煜(上)
第六讲 李煜(下)晏殊 欧阳修(上)
第七讲 欧阳修(下)晏几道 柳永(上)
第八讲 柳永(下)苏轼(上)
第九讲 苏轼(下)秦观(上)
第十讲 秦观(下)周邦彦
第十一讲 辛弃疾(上)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李商隐写的是一个女子。中国的古人,一向是常常喜欢用女子作比喻的,因为在中国的伦理道德之中,夫妻的男女的关系,与君臣的伦理的关系,是相当的。妻子在丈夫面前没有自由,丈夫可以喜爱她、选择她,可以抛弃她,可以休弃她,她的一切都是操纵在男子的手中,这是夫妻的关系。…所以很多男子汉大丈夫写起诗来,想到他自己的不得知遇,没有一个人欣赏他的才能,没有一个人能任用他,就把自己比做一个女孩子,没有找到一个托身的人。</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比的作用是由心及物,兴的作用是由物及心。可是,中国古代的诗人,把这种最基本的心物交感的作用,喜欢从伦理政治的角度来做解释。他们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物以喻劝之”。比兴本来只是心物交感的作用,被中国的这个传统的道德政治的观念一解释,就有了政治上的美刺的作用。(《周礼·春官·大师》)</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讲得很细,适合非中文专业的人读,当然,中文专业的也可以用来消遣,不用过脑费神。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放景 ,为余浩叹。----永遇乐.苏轼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今天开始读叶嘉莹老师的《唐宋词十七讲》,之前读过她的《唐五代名家词选讲》和《北宋名家词选讲》,很受启发,读时津津有味,但是读过之后,留下的印象还是不够深刻,很多东西读完一次又原封不动还给她老人家了。所以这次决定一边读,一边摘录,一边写一些笔记;尽最大可能咀嚼消化,偷得叶老书中精华五六化为己智,将裨益甚大。 已经习惯把简书当作笔记本来用,干脆就写一点发一点,欢迎有兴趣的“简友”们批评指正,讨论交流。 ###关于诗和词的不同 <p> 在中国的韵文的各类文学体式之中,有一个传统,就是“文以载道”,读诗也讲究诗教,说“温柔敦厚”是“诗之教也”。 一般说来,中国的散文是要求文以载道,中国的诗歌也讲求诗教。“诗言志”,诗者志之所之,是重视它的思想内容,它的伦理和道德方面的价值的。 词,我认为是在中国的文学体式之中一个非常微妙的文学体式,因为词在初起的时候,完全没有伦理和道德的思想意识在其中。为什么叫做词呢?其实只是歌词的意思。 </p> 这几段文字应该可以很明晰地告诉我们,诗和词的不同,说得更简单一些,“诗以言志,词以传情”。中国被称作“诗的国度”,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诗歌创作的辉煌成就,还因为诗歌悠久的历史,词在宋朝也达到过巅峰,和唐诗并举,但不管它多高,总是要差一个“辈分”,我们从词的一个别名“诗余”也可看出一二。 词的形成大概是这样的:隋唐以来,中国社会旧有音乐融合了当时外来音乐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而配合这种音乐唱出来的,就是“词”,这也就是为什么说“词”其实就是歌词;最早这种歌词在民间流行,后来读书人觉得,曲调很美但是歌词很俗,所以就自己开始填写,词于是逐渐开始转变它的角色和地位了。 顺便说一句,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是先秦时候的经典了,最早的文人诗集应该是屈原的《楚辞》,那也是公元前四世纪的事儿了;而最早的一本文人诗客写的词集叫做《花间集》,完成已是晚唐五代十国期间,诗的高峰已经过去,所以我前面说“词”这个东西,比起“诗”来,至少要差一个“辈分”,在中国这样一个论资排辈的社会,可不是这样。 前段时间看袁腾飞的书,他说中国人从宋朝开始失去尚武精神。这个很有道理,在宋朝之前,比如唐朝,恢宏壮阔,积极进取,从诗歌中就可以看出来,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比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到了宋朝,主基调成了“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成了“庭院深深深几许”了。确实变得精致文雅了不少,不那么粗鲁了,但从整个国家来说,由诗到词,变得内敛而且失去锋芒了。 ###“出题先生”张皋文 <p> 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中,词是一种特殊的东西,本来不在中国过去的文以载道的教化的、伦理道德的、政治的衡量之内的。······可是,后来却发生了一种很奇妙的现象,就是后来词学家、词学评论家,他们就把道德伦理的价值标准,加在中国这个本来不受伦理道德限制的歌词上面去了。 </p> 在这个事情上,张皋文是一个典型。看过叶先生几本书之后,对张皋文这个人也有了一些了解,叶先生很喜欢举这个张皋文的例子,皋文兄在他的《词选·序》中说词这种文学形式,可以表现“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用叶先生翻译过来的话说就是: <p> 可以表现那些有品德、有理想、有意志、有抱负的贤人君子他们内心之中最隐约最深曲的一种内心的怨悱,一种感动,一种追求而不得的这样的感情。 </p> 显然皋文兄是个道德家,典型的天朝读书人,他老人家觉得,词这东西根本不是只用来抒情的,或者只用来调情的,每一次抒情或调情的背后,都有贤人君子内心的怨悱和追求;当然不能否认,有部分读书人确实是一身正气,但是还有更多人只是嘴上仁义道德,看起来一本正经,内心就不知道怎么回事了;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内心就不能怎么样,意思是,拜托,大家都表里如一点好么。 王国维先生显然就比较实在一些,在著名的《人间词话》里,他就批评张惠言说: <p> 固哉皋文之为词也 </p> 意思就是,张惠言讲词,真是太顽固了。 <p> 像这些写词的词人,并没有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之情的用心,而张惠言要这样讲,所以说他是“深文罗织”,是自己画了一个框框,要把别人的作品都套在这个模式之中,这是错误的,这是顽固的,这是不应该的。 </p> 这段话除了说给张皋文老兄听,还可以说给谁听呢?出题先生。 考试的时候,尤其是语文试卷“诗词鉴赏”和“现代文阅读”部分,做起来很痛苦,原因就是出题先生们犯了皋文兄的病,自己定了一个框框,把选文套到这个框框里,然后让学生猜,这个框框是什么。 张皋文兄显然比出题先生要仁慈很多,因为他直接就讲给你听了,不用你猜,但是他想要在讲完之后,看到你对着他,信服而又赞许地不断点头。这样,他就满足了,给你高分。 本章完结,欲知后文,且听下回。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柳永《鹤冲天》<p>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p>----好有名的柳永词,记录兼纪念!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流连。《戚氏》</p> 温庭筠写女子<p>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得腮雪。</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六一居士: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书一万巻、金石逸文一千卷,一个老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故自号为“六一”也</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当有一个大的考验,大的苦难来到你的面前的时候,你怎么要的反应,那个时候才看到你真正的本质是什么,一定是如此的。我以为命运、机遇,这不是我们所能掌握的,不是我们所能够预测的。一个人真正的修养,你的品格、你的感情、你的操守,是要在苦难之中才能够表现出来的。</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君看今日树头花,不是去年枝上朵</p> 王国维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待踏马蹄清夜月</p>好句子 选自李煜的《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风萧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临春谁更飘香屑?醉拍栏杆情咏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月夜。”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陶渊明有诗句说:“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饮酒二十首》,你在这短暂的生命之中,要完成你自己,不是外表的别人的赞美,不是外表的一些成就,是真正的在你品格情操各方面要尽你的力量,完成你自己。无论做什么工作要尽你的力量去做,要完成你这个生命。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有些有才华有志意的人,他常常是“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恐惧年华消逝,正是希望完成自己。所以,觉得光阴很短促,要掌握、抓住这个光阴,好好地做一些事情。这是生命摇落的悲哀。</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在。 古典文学里边有一种生生不已的、真正生活在那里的一个感动和感发的生命。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晏殊词有圆融的观照,如似曾相似燕归来 赋,直言其意。比,由心及物,如硕鼠硕鼠至剥削者。兴,由物到心,可有直接关联,也可无直接关联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洛阳城外花如雪----应景!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每一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思想文化教养性格的种种不同的背景的,不管你是欣赏诗歌,还是创作诗歌,都无法避免,你就是你,你无论是解脱,无论创作,都带着自己的背景在其中了。</p> <p>观人于揖让,不若观人于游戏,</p> <p>一定要全篇集中起来,产生一种感动的力量,带给读者一种鲜明的感受,这样才是好的作品。</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 真正有理想的人, 是不计较个人得失利害的。我愿意为理想而奉献, 我就这样做, 将来就是拿不回来诺贝尔奖金, 我也心甘情愿地这样做了。</p> 近来甚少读诗词,而花大时间于经济管理英文等实用书。实乃不敢也不愿读。好生怕与美好的理想化世界相碰撞,然后不免挫伤为事业为生活而奋斗之斗志。。但,如此美丽的世界,又怎能拒绝它。稍稍翻阅,便已羞愧满面,无言以表。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种竹交加翠,栽桃烂漫红。——杜甫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温庭筠<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 温庭筠所用的语言的符号,不是一个理性认知的说明,是一个感官的印象 感性的而模糊、不通、晦涩,读不懂,不知所云 正因为e爱情是人类最本能的最真挚的一份感情,所以才富有广义的象征的意味 蛾眉,妆容。Code 符码纽键 《离骚》初服之意“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之初服。”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语码的作用,是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之中的人,才能体会出这个语码的效果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珍重爱惜自已美好的品质 “交相”二字表现了一种重重无尽的、精力饱满的样子 李冰若《栩庄漫记》“论人论世全不相符”“以无行之飞卿,何足以仰企屈子。” 在甘露事变后,既写了同情被宦官杀死宰相王涯的诗,又在庄格太子暴卒以后写了哀悼庄格太子的诗歌。他所哀悼的人,都是受过宦官迫害或者诛戮的人。他在仕途失意是有政治上某些因素的。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菩萨蛮》 轻倩的烟、天;齿头的浅、剪 参差错落的音韵 两点特色,一个是美感的直觉,一个是语码的联想。使得歌筵酒席之间本来没有深义的小词,有了比较深远的意义和价值,使得词这种文学体式提高了它的地位。 韦庄 有了主观的抒情 往往写我自己,写男子对女子的爱恋,温庭筠客观,韦韦庄真率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思帝乡》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饱满的笔力,这两句的生发,表现了人赏花游春的内心感情的蓬勃萌发。 “妾”、“将”、“嫁”,都是舌头跟牙齿的声音,是很有力量发出来的,决心的感觉 杜陵有布衣,老夫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范仲淹有渔家傲和碧云天,人们记住他理想的一面往往忽略小词的那面,那韦庄呢 也有啊 瞧瞧他一生进取 未老莫还乡 却望并州是故乡 留蜀后寄意之作 叙事性 冯延巳 一方面给人直接的感动,很强烈的感动像韦庄;一方面又像温庭筠的词一样,给人丰富的联想。 有情致,有意境 其旨隐,其词微,类劳人思妇羁臣屏子郁伊怆怳之所为 冯延巳的词是最有悲剧精神的。就是说他有一种在痛苦之前执著而且不放弃的这样一种精神。所以,他说“日日花前”是“常病酒 在江西,影响后来的晏殊欧阳修 李煜 有的人感知世界是外延的 有的人感知世界是内展的 主观的诗人不必多阅世,客观的诗人不可不多阅世 整体心灵奔泻涌流 赤子之心,他的锐敏的深挚的心灵和感情的一种投注 中国的文学对举的时候都有普遍包举的意思 没有节制没有反省的投注,才最富于感发的力量 我多少次说了,作为一个词人,你不只要有“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广大的同情心,还要有一颗不死的心来体会宇宙之间的一切现象,不只如此,你要有一颗锐敏的心,锐敏的感觉,来体会文字的特色 俞平伯先生在他的《读词偶得》上讲到李后主这首词头两句,就曾说那是“奇语劈空而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是奇语劈空而下,是这么突兀地劈天盖地而来。我以为就是这两句把我们古今所有的人类,不但是中国人,是古今所有的人类共同的一种悲哀,都包括在里边了-就是宇宙的无尽与人生的无常。这是所有的人类的共同的悲哀。 晏殊 圆融的观照 欧阳修 谴玩的逸兴 自号“六一”?他说我是有琴一张,有棋一局,有酒一壶,有书一万卷,有金石逸文一千卷,以我一个老翁,老子此五物之间,故自号为“六一”也 有人说他改名柳永,就因为人家说他“奉旨填词柳三变”,对他有成见。可是,也有的笔记小说上说,因为他多病,永者,有长久长年之意,所以改名柳永。 一篇中一两句超拔出彩的句子 使中国词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开阔的境界。就是说把词里的感情从“春女善怀”转变成了“秋士易感”的感情了。登山临水的悲哀和感慨,就打破了五代的写闺阁的内容,如同“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这当然写得未尝不美,“香灯半卷流苏帐”也未尝不美。但都是在窄狭的闺房之中。可是,现在柳永以一个男子写旅途,登山临水,登高望远,开阔博大。所以,他的词里边就出现了一个开阔博大的境界。 「对」「渐」柳永的铺陈。词里有时要用一个领字,带出一个段落,一段一段向前铺展,才能敷衍成这样的长篇慢词。 蜗角功名、蝇头利禄、驱驱行役、苒苒光阴 秦观 词人之词 词心 不必有寄托 只是一种敏锐的感觉 春风十里柔情 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因为他不得其门而入 周邦彦 感发转思力 思索安排 学道退然,委顺知命,人望之如木鸡w,自以为细 音律的讲求 犯六调之美 写赋的笔法为词汇 调美 词工 律严 结北开南 辛弃疾 正面的用意 没有退 姜夔 清空,摄取事物神理而遗其外貌 比与兴,由心及物、由物及心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小插曲 关于金鱼的小孩所写俳句(诶?w) These golden fishes, They are having a happy party. 然后说:...很像诗经小雅鹿鸣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无聊顺手记一下,英俳标准是啥?→_→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所以,一个人真正的修养,你的品格、你的感情、你的操守,是要在苦难之中才能够表现出来的。</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王国维 像樱花、桃花之类细小的花瓣,“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 冯延巳 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继流。李白《古风》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鸂鶒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过一句后人都知道的话:“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在欧阳修的这首词里,很好的映证了王国维的说法。不细细体会,光是通读这首词,就觉得是绵长悠远的意境了。欧阳修写一个采莲女,说她“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然后说她的小情绪像藕丝。然后下阕里提到来伴的“隐隐歌声”,结尾是本身就美好的“江南岸”。 在教科书里我们常见的都是这样有格调有品位的词,比如欧阳修的另一首“庭院深深深几许”,比如小晏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比如冯延巳的“独立小桥风满袖”。于是我们习以为常,要细说为什么好,总是语塞。 现在我们来看《花间词》中一个叫欧阳炯的人写的南乡子: 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莲。耳坠金环穿瑟瑟,霞衣窄,笑倚江头招远客。 这首词讲的是个16岁的美眉,胸前肌肤如雪,脸如同莲花。戴着耳坠,上面穿着一些珠子。她穿着很紧身的彩霞般的衣服,笑着倚身江头。在这首词里,看不出这个美眉除了美貌和好皮肤之外的其它东西。没有任何内在的东西,只是白描了她的美貌。在欧阳修的词里,你能看出“芳心只共丝争乱”这样缠绵的小情绪,但是在欧阳炯的词里,你看不到。更何况最后一句“笑倚江头招远客”还平添了几分淫靡的色彩。 还有一首薛昭蕴 写的浣溪沙: 越女淘金春水上,步摇云鬓佩鸣珰,渚风江草又清香。 不为远山凝翠黛,只应含恨向斜阳,碧桃花谢忆刘郎。 这首词很巧,讲的也是越女,和欧阳修的那首第一句很是相似。薛昭蕴笔下的这个美眉,说是一走路,云鬓上的首饰就晃啊晃啊,身上佩戴的鸣珰也响啊响的。 然后江渚上的风里就有草的清香,给人一种清明的感觉。下阕里说这个美眉不为远山皱眉,而是对着斜阳含恨,因为她所怀念的男子还没有回来。这首词里写的美眉,也和欧阳炯的一样,就是不禁看,都有画面感,都很美,但是都没有意境。 现在回归到欧阳修的那首词。 他说“越女采莲秋水畔”,采莲和淘金,秋水畔和春水上,不一样就出现了。而奇妙之处则在第二句,同样是描写衣服首饰,欧阳修说“窄袖轻罗”,欧阳炯说“霞衣窄”。欧阳修说“暗露双金钏”,薛昭蕴说“步摇云鬓”。对比之下,“窄袖轻罗”所蕴含的那种婉约和联想就出来了,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而欧阳炯笔下的美眉,则稍显轻浮了。“暗露双金钏”里的“暗”则更是用的含蓄,金钏和步摇相比,读者只要轻轻闭上眼睛,联想两种首饰的样子,就知道哪种更适合采莲女那种清纯的特质了。 所以说诗词的意境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它不是靠华丽的词藻堆砌出来的,它有时候和作者的心境戚戚相关。我们知道欧阳修是一个豁达的人,而薛昭蕴这个人呢,被评论为“恃才傲物” ,再往后看点的话,柳永这个人能写出那么多好词,和他个人的经历也是分不开的。而且中国的诗词给人的联想是很丰富的,东方美是含蓄的。打个粗俗的比方,两个美眉,是穿着情趣内衣更能勾起你的欲望,还是什么都不穿光着膀子更让你着迷呢?如果是后者,那么恭喜你,赶紧去菜市场寻找你的真爱吧。 欧阳修的词里写到:“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这句比较绕口,但是很有意境。乍看很像“人面桃花相映红”那样对美丽的赞叹,而又像是希腊神话中变成水仙花的那个少年对美丽的觉醒。正所谓白居易说的“天生丽质难自弃”,这种小情绪让这个美眉的芳心和藕丝一同争乱纠结了。就像大家都说温庭筠的“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写得好,它没有大大咧咧的说美眉你和花一样呀,而是温婉的放在一起比较。电影中常用镜子这个道具,倒影中的美人是很好看的。有个成语是藕断丝连,粘稠细密的藕丝,水面上的鲜花,如花的少女和少女的小情绪,这些掺杂在一起,意境就出来了。 这里的意境,是靠环境,靠情景交融打到的,正如之前所提到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只是环境,但是两句的对比,和选取的景物,一下子就把意境撑出来了。 而欧阳炯和薛昭蕴的词都是纯粹的描写,没有更多其它的或情怀或意境的东西在里面了。 再看下阕挑选的意象。他写鸂鶒这种鸳鸯水鸟,写滩涂风浪,写烟和雾。这些都是生活中最能挑起人小情绪的景色了。杜甫说:“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冯延巳说:“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所以这些有意境的文人们说:“只谈风月不谈情”,因为情已在风月之中了。 欧阳修写“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这个时候美眉已经进入她内心的境界中去了,这就是意境的体现,作者笔下的人物进入属于这个人物的世界中去了。上面有提到可以把“照影摘花花似面”看做一个美眉个人意识中对美的复苏,那么这里就沉迷于自己的独立世界中了,“隐隐歌声归棹远”整个世界都在这种沉思中远去。 这是一种解读,或许过度了,或许没有过度。可能欧阳修写的时候根本没有想这么多,他只是想写出那种 迷蒙的味道来,但是他确实给人留下了解读的空间,想象的空间。就像王国维曾经提出的做学问的三种境界,其实他引用的三句话都不是原始的意思,而是他个人解读的,这是他自己读的时候联想到的,而出处的那三首词无一例外都是大家公认的经典。这里是好作品的一个特点:它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解读的空间。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中国文人诗客写的第一本词集叫做《花间集》。中国人熟知的《花间集》就是书的名字。但用英文介绍说是the collection of songs among the flowers,是说花丛里边的歌词的一个集子。”很多时候换一个新鲜的角度去看这个本已生硬死板的名词,你会发现新的美丽。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苏东坡和辛弃疾都有开阔博大的成就,脱出于绮罗香泽闺阁儿女之外。中国的小词,从《花间》温韦开始,都是写闺阁儿女的.....其实苏东坡跟辛弃疾两人并不相同,辛弃疾是英雄豪杰之气,而苏东坡是逸怀浩气之怀,是旷达的胸襟。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怨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意辽邈。纵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想移根换叶,尽是旧时,手种红药。 汀洲渐生杜若。料舟移岸曲,人在天角。谩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拚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为词的性质下了这样几句定义:“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言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要眇宜修”所写的美好,是一种女子的美丽,而且是从内在到外在的容德之美。“要眇宜修”的美,是写一种女性的美,是最精致的最细腻的最纤细幽微的,而且是带有修饰性的非常精巧的一种美,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就是说词有这样的一种美。 索绪尔认为,语言作为一个符号的表达,有两种必要的作用,一种是语序轴(syntagmatic axis)的作用,一种是联想轴(associative axis)的作用。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古人曾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就是在于你的内心有一种活泼敏锐的善于感发的心灵,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根本所在地地方。 诗歌的最大的作用,是要让你有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心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