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号下载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书后注释第一条 1.沃尔特·萨维奇·兰多(Walter Savage Landor,1775-1864)--英国作家。曾就读名校拉格比学校与牛津大学,但皆因与校方意见不合而辍学。主要著作为《假想对话录》(Imaginary Conversations,1824-1853),假借古代人物两两对谈,泛论各种主题,以古喻今。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我喜欢扉页上有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我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被耳提面命的感觉。 来信时多写些伦敦的事物——地铁、巷弄胡同、古宅大院……随便什么都好,写仔细点儿。告诉我骑士桥长什么模样,此刻我的耳畔似乎响起了科茨的《伦敦组曲》……听起来是那么绿意盎然、雄壮典雅。 诺拉·德尔 (男主的妻子也给女主写信了)…… 不妨将《五人传》加到“该寄而未寄”的书单里头……我从来不买没读过的书——否则,不就像买了一件没试穿过的衣服同样下场吗?可是,这儿竟然连图书馆也借不到这本书。 我的宝贝牙医师放了我一个月的假,他却欢欢喜喜带着娇妻度蜜月去了,旅费是我出的……因为还不想当个无齿之徒,我最后还是决定装牙套。 我呢,今后几年里也只能留在这里看着我的牙齿一一加冕了。 不过我可没打算停止买书!连牙齿都弃我而去了。总该给自己留点儿什么呀! 如果你真的成行并顺利到那儿,请代我们献上一吻,我们都亏欠它良多……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我想,当爱情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现铺陈时,也并非被撕去,而是翻译成了一种更好的语言。上帝派来的那几个译者,名叫机缘,名叫责任,名叫蕴藉,名叫沉默。 还有一位,名叫怀恋。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海莲·汉芙在书中说到过她看书买书的守则之一,对我们毋宁是极陌生到足以吓人一跳的,她正色告诉德尔,她绝不买一本没读过的书,那不是跟买衣服没试穿过一样冒失吗?当然我们没必要激烈如这位可敬的白羊座女士,但这其实是很有意思的话,说明旧书(广义的,不单指的珍版珍藏之书)的购买、收存和再阅读,不仅仅只是屯积居奇的讨人厌行为或附庸风雅的恶心行为而已。这根源于书籍的不易理解,不易完整掌握的恒定本质,尤其是愈好、内容愈丰硕、创见之路走得愈远的书,往往远远超过我们当下的知识准备、道德准备和情感准备,我们于是需要一段或长或短的回身空间与它相处。好书像真爱,可能一见钟情,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杳远理解和同情却总需要悠悠岁月。 因此,从阅读的需求面来说,一本书的再阅读不仅仅只是可能,而是必要,你不能希冀自己一眼就洞穿它,而是你十五岁看,二十岁看,四十岁五十岁看,它都会因着你不同的询问、关注和困惑,开放给你不一样的东西,说真的,我努力回想,还想不出哪本我真心喜欢的书没有而且不需要再再重读的(你甚至深深记得其中片段,意思是你在记忆中持续重读);也因此,从书籍取得的供给面来看,我们就应该聪明点给书籍多一点时间、给我们自己多一点机会,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极多开创力十足且意义重大的书,我们当下的社会并没那个能力一眼就认得出来,不信的人可去翻阅大名鼎鼎的纽约时报历来书评(坊间有其结集成书的译本),百年来,日后证明的经典著作,他们漏失掉的比他们慧眼捕捉到的何止十倍百倍,而少数捕捉到的书中又有诸如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或钱德勒的《大眠》被修理得一无是处(理由是脏话太多云云)。一个社会,若意图在两星期到一个月内就决定一本书的好坏去留,要求书籍打它不擅长的单败淘汰赛,这个社会不仅自大愚蠢,而且可悲的一步步向着灾难走去。 一种只剩永恒当下的可悲灾难。 部分远大于全体 便是这个永恒当下的灾难启示,让我们得以在书籍暨阅读的世界中,推翻一项亘古的数学原理——这是柏拉图最爱引用的,全体永远大于部分,但我们晓得事实并不尽然,短短的一道查令十字街,的确只是我们居住世界的一个小小部分,但很多时候,我们却觉得查令十字街远比我们一整个世界还大,大太多了。 最是在什么时候,我们会生出如此诡异的感觉呢?特别当我们满心迫切的困惑不能解之时。我们很容易在一本一本书中再再惊异到,原来我们所在的现实世界,相较于既有的书籍世界,懂得的事这么少,瞻望的视野这么窄,思维的续航能力这么差,人心又是这么封闭懒怠,诸多持续折磨我们的难题,包括公领域的和私领域的,不仅有人经历过受苦过认真思索过,甚至还把经验和睿智细腻的解答好好封存在书中。 从形态上来看,我们眼前的世界往往只有当下这薄薄的一层,而查令十字街通过书籍所揭示的世界图像,却是无尽的时间层次叠合而成的,包括我们因失忆而遗失乃至于根本不知有过的无尽过去,以及我们无力也无意瞻望的无尽未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相对来说,我们在台湾所谓的“逛书店”,便很难不是只让自我感觉良好的溢美之辞。一方面,进单一一家书店比较接近纯商业行为的“购买”,而不是带着本雅明式游手好闲意味的“逛”,一本书你在这家买不到,大概另一家也就休想;另一方面,“逛”,应该是不完全预设标的物的,你期待且预留着惊喜、发现、不期而遇的空间.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我一直以为:把手写的信件装入信封,填了地址、贴上邮票,旷日费时投递的书信具有无可磨灭的魔力——对寄件人、收信者双方皆然。其中的奥义便在于“距离”——或者该说是“等待”——等待对方的信件寄达;也等待自己的信件送达对方手中。这来往之间因延迟所造成的时间差,大抵只有天然酵母的发菌时间之微妙差可比拟。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亲爱的凯瑟琳—— 我正在整理我的书架,现在抽空蹲在书堆中写信给你,祝你们一路顺风。我希望你和布莱恩在伦敦能玩得尽兴。布莱恩在电话中对我说:“如果你手头宽裕些就好了,这样子你就可以和我们一道去了。”我一听他这么说,眼泪差点儿要夺眶而出。 大概因为我长久以来级渴望能踏上那片土地……我曾经只为了瞧伦敦的街景而看了许多英国电影。记得好多年前有个朋友曾经说:人们到了英国,总能瞧见他们想看的。我说,我要去追寻英国文学,他告诉我:“就在那儿!” 或许是吧,就算那儿没有,环顾我的四周……我很笃定:它们已在此驻足。卖这些好书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在数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斯先生也已不在人间。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海莲</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亲爱的海莲: …… 不瞒您说,我过去一直对您心存妒忌,因为弗兰克生前如此爱读您的来信,而你们俩似乎有许多共通点;我也羡慕您能写出那么好的信。弗兰克和我却是两个极端不同的人,他总是温和有耐性;而因为我的爱尔兰出身,我的脾气总是又倔又拗。生命就是这么爱捉弄人,他从前总是试图教导我书中的知识……我现在好想念他。 …… 祝福您 诺拉</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一夜没睡,把查令十字街84号一股脑的看完了。里面没有我原本料想的那样一目了然的爱情,连捕风捉影的爱都没有。唯一地,仅有一次地,似乎可以看出点端倪的一句:这个世界上了解我的人只剩你一个了。越是如此越难能可贵,一纸纸美式的俏皮直接和英伦的优雅内敛,交错勾绘出充溢着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最热忱情感的画卷。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看完序,终于整明白这书的内容了,有点像那部黑暗的不能再黑暗的动画片玛丽和马克思(当然只是框架像),又有点像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的精神之爱。真实的故事最打动人,因为它是血肉之躯是有生命有呼吸的故事。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全体人类就是一本书。当一个人死亡,这并非有一章被从书中撕去,而是被翻译成了一种更好的语言。——约翰.多恩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约翰.多恩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带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If you happen to pass by 84 Charing Cross Road, kiss it for me! I owe it so much. 我从来不买没读过的书——否则,不就像买了一件没试穿过的衣服同样下场吗?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请多来信告诉我关于伦敦的一切。我幻想着那一天快点到来——我步下轮船、火车,踩上布着尘灰的人行道……我要走遍柏克莱广场,逛尽温柏街;我要置身在约翰·多恩布道的圣保罗大教堂;我要趺坐在伊丽莎白拒不阶下为囚的伦敦塔前台阶上……我有一位战时派驻在伦敦的记者朋友,他曾经对我说:游客往往带着先入之见,所以他们总能在英国瞧见他们原先想看的。我告诉他,我到英国是为了探寻英国文学。而他这么告诉我: “去那儿准没错。”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一口气读完了这本被称为"爱书人《圣经》"的小书。虽然只是简单书信集,却是穿越二十年流光的一场奇遇,温暖人心。喜欢唐诺说的,每本好书都是《爱丽丝漫游仙境》中的一个树洞,一穿过它,就掉入一个完全异质,完全始料未及的世界中去_的确,这就是读书的乐趣所在。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你给了我一个世界,然后离开,让我独自去游历。我想和你分享却因此更想你,也许我想的不是你,只是,那个我想象中的英雄。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于我,确实没有体味出那其中的情。 过些年再看就不一样了吧。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多说一点,从陈建铭的译文来看,弗兰克被汉芙想象成了爱情故事男主角,她肯定是有机会去英国的,不去是因为不想让自己失望。英文版我随后再看。 另,不要以任何人作为自己的人生座标,因为人是变量,会让自己的人生跟着变的,如果非要选个人生座标,就选个不会变的常量吧!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陈建铭译得很好,也看了他的后记,因为我的水平还没有达到他的高度,所以他的有些感慨我没怎么理解到,但可以感觉到他那颗热爱阅读的心灵。 故事很一般,特殊时间产生的特殊友谊,只是情感很真诚,触动了许多爱书人的共鸣。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笔友之间的故事。英国绅士和美国淑女似乎是浪漫的绝配啊。 汉芙没去伦敦是对的,相见不如怀念。故事很美。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再多的悲恸亦无济于事。虽然父亲生前从未拥有财富、权势,但他始终是一个快乐自得又具有丰富内涵的人,我们应该已拥有这样一位这样的亲人而深感欣慰。</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我一直以为:把手写的信件装入信封,填了地址、贴上邮票,旷日费时投递的书信具有无可磨灭的魔力——对寄件人、收信者双方皆然。其中的奥义便在于“距离”——或者该说是“等待”——等待对方的信件寄达;也等待自己的信件送达对方手中。这来往之间因延迟所造成的时间差,大抵只有天然酵母的发菌时间之微妙差可比拟。 我始终不愿也不甘臣服于转瞬出现在对方屏幕上的电子邮件;自然更视ICQ为畏途。拜传统邮政犹运作不辍之赐,我至今仍与老友、至亲维持着以手写、投递信函的老把戏,全然是因为我由衷相信:致力消弭空间、时间的距离纯属不智亦无益。就在那些自以为省下来的时、空缝隙里,美好的事物大量流失。我指的不仅仅是亲笔书写时遗下的手泽无法取代;更重要的是: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意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我喜欢因不能立即传达而必须沉静耐心,句句寻思、字字落笔的过程;亦珍惜堵着对方的前一封信、想着几日后对方读信时的景状和情绪。</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我打心里头认为这实在是一桩挺不划算的圣诞礼物交换。我寄给你们的东西,你们顶多一个星期就吃完抹净,根本休想指望还能留着过年;而你们送给我的礼物,却能和我朝夕相处,至死方休;我甚至还能将它遗爱人间而含笑以终。</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我个人坚信:一本不好的书——哪怕他只是不够好,弃之毫不足惜!</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我喜欢扉页上有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我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千人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被耳提面命的感觉。</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我们活在一个诡异的世界——这么漂亮,又能终身厮守的书,只须花相当于看场电影的代价就能拥有。</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我从来不买没读过的书——否则,不就像买了一件没试穿过的衣服同样下场吗?</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我一直以为:把手写的信件装入信封,填了地址、贴上邮票,旷日费时的投递的书信具有无可磨灭的魔力——对寄件人、收信者双方皆然。其中的奥义便在于“距离”——或者应该说是“等待”——等待对方的信件寄达;也等待自己的信件送到对方手中。这来往之间因延迟所造成的时间差,大抵只有天然酵母时间之微妙差可以比拟。……我指的不仅仅是亲笔书写时遗下的手泽无法取代;更重要的是: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谊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我喜欢因不能立即传达而必须沉浸耐心,句句寻思、字字落笔的过程;亦珍惜读着对方的前一封信、想着几日后对方读信时的景状和情绪。——译序</p> 哈,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其他人也堂而皇之地喜欢这种装逼的交流方式,实在是太开心了,特别是在不止一次被其他人诟病为“矫情”之后。在我看来,信件其实很有生命力,它能带给人的不仅仅止于鱼雁往返的当时,也在岁月流逝后的现在。即使渐行渐远渐无书,即使从此音尘各悄然,但信件们还是会提醒你:有人曾经愿意放下手机,关掉网页,把生命里的几个小时腾出来给你,也只给你。谢谢生命里曾经愿意与我分享他们的那几个,十几个,乃至几十个小时的人们。 <p>我实在不知该如何回报您对我们的不断付出。我所能做到的,只是当您确定访问英国时,橡原巷37号将会有一个房间,可供您无限期地住宿。——1952年2月14日 </p> 永远为对方提供一个能无限期住宿的房间,当然,不一定真的是无限期,大概就是我现在能想到的最真挚的情意了。 <p>我们活在一个诡异的世界——这么漂亮,又能终生厮守的书,只需花相当于看场电影的代价就能拥有。——1952年5月11日</p> 书中自有颜如玉,红袖添香夜读书 =) <p>买这些好书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在数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斯先生也已不在人间。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好路过经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1969年4月11日</p> 人往往很难预测与其他人的感情会在什么时候戛然而止,毕竟天有不测风云。但感情的存在并非了无痕迹,而内心所感知的“得到”跟旁人瞧见的也不全然一致。 <p>人口研究报告可以印出各种统计数据,计算城市人口,借以描绘一个城市,但对城里的每个人而言,一个城市不过是几条巷道、几间房子和几个人的组合。没有了这些,一个城市如同陨落,只剩下悲凉的记忆。——格林《哈瓦那特派员》</p> 嗯,所谓“蝶来风有致,人去月无聊”,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吧。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选取1950年3月25日信件的两种汉译比较: 1、陈建铭版: 弗兰克·德尔!你在干吗?我啥也没收到!你该不是在打混吧? 利·亨特呢?《牛津英语诗选》呢?《通俗拉丁文圣经》和书呆子约翰·亨利的书呢?我好整以暇,等着这些书来陪我过大斋节,结果你连个影儿也没寄来! 你害我只好枯坐在家里,把密密麻麻的注记写在图书馆的书上。哪天要是让他们发现了,包准吊销我的借书证。 我已经叫复活节兔子给你捎个"蛋",希望它到达时不会看到你已经慵懒而死了! 春意渐浓,我想读点儿情诗。别给我寄济慈或雪莱!我要那种款款深情而不是口沫横飞的。怀亚特还是琼森或谁的,该寄什么给我,你自己动点儿脑筋!最好是小小一本,可以让我轻松塞进口袋里,带到中央公园去读。 行啦!别老坐着,快去把它找出来!真搞不懂你们是怎么做生意的! 2、恺蒂版: 弗兰克·德尔,你在那儿究竟干什么?你什么都没干,你只是闲坐着! 我的利亨特在哪里?我的《牛津诗选》在哪里?。。。。 你把我冷落在这里,在图书馆中,在那些不屑于我的书上写着长长的眉批,总有一天他们会发现,会把我的图书卡收走。 我已经安排了复活节的小兔子给你们带去礼物,等它到达时,你可能已经慵懒而死了。 春天到来之季,我要一本情诗集,不要济慈或雪莱,请寄给我一本不太煽情的情诗集,你自己挑选吧,要一本小开本的,可以放到裤兜中带到中央公园去。 行了,不要只坐在那里,快去帮我找书吧,真不明白你的书店是怎么维持的。 私以为相比之下:陈建铭更像一个十七八岁撒娇小女生,恺蒂更像一个二十五六岁新婚不久的少妇。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亲爱的凯瑟琳—— 我正在整理我的书架,现在抽空蹲在书堆中写信给你,祝你们一路顺风。我希望你和布莱恩在伦敦能玩得尽兴。布莱恩在电话中对我说:“如果你手头宽裕些就好了,这样子你就可以跟他们一道去了。”我一听他这么说,眼泪差点要夺眶而出。 大概因为我长久以来就渴望能踏上那片土地……我曾经只为了瞧伦敦的街景而看了许多英国电影。记得好多年前哟个朋友曾经说:人们到了英国,总能瞧见他们想看的。我说,我要去追寻英国文学,他告诉我:“就在那儿!” 或许是吧,就算那儿没有,环顾我的四周……我很笃定:它们已在此驻足。 卖这些好书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经在数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思先生也已不在人间。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海莲</p> 很难想象hh写这封信的心情……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我们活在一个诡异的世界——这么漂亮,又能终生厮守的书,只须花相当于看场电影的代价就能拥有……</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每年一到春天,我就会“大清仓”,把一些我再也不会重读的书全丢掉,就像我也会把再也不穿的衣服扔了同样道理。倒是旁人都很惊讶,依我看,他们爱惜书本的方式才奇怪呢。他们买一堆新出版的畅销书,囫囵吞枣似的看完,我常想:他们也未读得太潦草了吧。然后呢,因为他们从不重读那些书,不小一年,书里头的内容早就被他们抛到九霄云外!不过,当他们看见我一箱一箱地把书往外扔时,却又露出一副“这怎么得了!”的表情。要是照着他们的做法:买了一本书,好——读过了,好——上架,好——没事了,一辈子也不会再去碰它第二回,可是呢,“丢掉?万万使不得呀!”为什么使不得?我个人坚信:一本不好的书——哪怕它只是不够好,弃之毫不足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