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悉达多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觉得亏欠你的此生太多。但是有时候必须放弃。年少时,到如今。生命匆匆,无论事业和感情,最终抽丝剥茧能留下的只是心里的一种感受。悉达多的父亲曾经也在儿子要离他进入林中苦行而愤怒和不同意,最后他欣然同意了。而悉达多也在晚年觉得自己的生活适合儿子,而儿子却要离他进入城镇去过未曾经历的生活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我不会想要逃避悉达多了,我不会再把我的精力花在世界的种种悲哀上了。我不会再为了找寻废墟背后的秘密而残害自己、毁灭自己了,我不再会再研究《瑜伽吠陀》《阿闼婆吠陀》或禁欲主义,以及别的教义了。我要从“我”中学习,做“我”的学生,我要从我中发现“悉达多”的秘密。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要说单位的培训好的地方也真是好,白吃白住又能随便走神肆无忌惮的晚睡,这是封闭的唯三自由,明晚看完文艺表演,最后一夜,后天被拉走再来一个为期三天的厂不封闭培训。然后冷酷的工作就要开始。。。修行漫长,复看《悉达多》,用了4天,其间段落共鸣酸楚,愿所有人心中的悉达多都能抵达彼此岸。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佛祖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莆田·黄石镇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话说,应该只有悉达多做得到了吧,逛了一圈窑子,一晚上什么都没发生,反而把里面的妓女感动了,在讨论缠头的时候,其他人都说一些有形的财宝,而那个姐姐一脸感动的说获得了他的友情和看作女子的尊重,真的有些感叹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更远的谎言已经听不见了,你看到了那只鸟吗?它不是悉达多的歌鸟,它只是一片剪影,突然就飞了出来,衔走了日暮途穷。随后,它把身上的血和周旁的疾风都还给了山谷。再过三日,它就将化为陡崖石刻上永远的符号,就这么风干了,被永远地记刻着。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警众言】“未来之世,多有在家白衣得生天上,多有出家之人堕于地狱饿鬼畜生。” - 乔达摩·悉达多(-《佛说莲华面经》)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就像悉达多弃绝自我找到了奥义,突然一睁眼发现都是梦,喝口茶压压惊,惟有泪千行。怕?怕搞砸,谁也逃不了,自我意识如何能完全剔除。人……一进一退中彼此猜忌动心,寻求生命的欢喜。我更愿意进入一只雄鹰的精神,依然爱你,通过其他人、其他爱情。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看佛学资料,会看到争论谁是"附佛外道",似乎悉达多之后,对这自然现象的研究不容他人染指,这是古老宗教的遗痕。为什么牛顿之后研究运用力学的人那么多,却没有个"附牛外道"?这是文明的进步。资源从被宗教、贵族垄断,走向世俗化、平民化。马克思又对了。中国历史特殊,今天小资中产又鼓吹宗教、贵族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悉达多开始了悟所有现象的虚幻本质。……他了解到所谓的家庭恰如客栈或旅馆,不同的旅客进驻,有了短暂的联系。最终,这些聚集的人们在死亡来临或更早时就会各散东西。”-------《正见》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你是从美味的冰激淋中出离?还是从你隔壁邻居的装修声中出离?是从圆满暇意中出离还是烦恼中出离?我估计悉达多王子是希望你从分别中出离。不然他何必舍弃皇族贵族的生活出家苦行呢!老说佛法是对治烦恼的,难道不对治舒适快乐和安逸吗? 北京·北京赛特奥莱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当一个人能够如此单纯,如此觉醒,如此专注于当下,毫无疑虑的走过这个世界,生命真是一件赏心乐事。 ——黑塞《悉达多》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悉达多】这本书不长,够我耐心还没耗尽前看完。最有趣的悉达多在俗世拜名妓伽摩拉为师的那一段,不过也没有打动我。悉达多一生追求真理,追寻内心,苦行或者纵欲或者静修,离开家人,离别爱人,失去儿子最后达到了内心的满足。他最后悟出的理念是善恶一体,万物皆有佛性,这……和道教思想类似?!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这两天抽时间读完了《悉达多》。河流能印证那个内心的“我”,印证时间,印证生命的每一次反复与轮回。摆渡,一长串川流不息的面孔,一根根欲望之箭。佛宣扬慈善,同情,自制,耐心。与世俗的爱禁止纠缠,然,看见“我”的道路是无数次生命旅途的体验,要让生活诱惑你,控制你,然后再脱离生活本身。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我们可以看到现今世界中,许多人与悉达多王子所关注的事是相同的,许多人心中都有着相同的追寻,一种纯粹的热忱,也就是亟欲知道“生命和世界的本性或意义”。这种相同的真诚追求之心,带领悉达多王子踏上印度教求道之旅,并超越了印度教。一开始他也经历过宗教教义的学习,以为必须遵循某种能引领他通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今天…看了一个喜欢的老师推荐的悉达多………然后………光是导读看了一个半小时[拜拜] 我觉得我这个姿势水平真的要努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