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下载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目录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我为什么不敢“留点余地”
三十未立,二十而蹲
那些参选人大代表的大学生
中产阶级的孩子
天才的出走
被绑架的盗火者
长安青年
想象的祖国
作家真正的恐惧,是被“国家”所魇住
文学中的乡土中国
中国作家梦魇
我们的谎言是纯净的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孤单做伴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指责国民劣根性以及素质低下是鲁迅以来知识分子的职业许可证。它既说出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心声,又巧妙规避了政治上的风险,同时也有个优美的愤怒姿态。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世界并非是不完美的,或是正处在一条缓慢通向完美的路上;不,它在每一个瞬间都是完美的,一切罪恶本身就已经蕴含着宽恕,所有的小孩本身已经蕴含着老人,所有婴儿都蕴含着死亡,所有濒死者都蕴含着永恒的生命……学会爱这个世界,不再拿它与某个我所希望的、臆想的世界相比,与一种我凭空臆造的完美相比,而是听其自然,爱它,乐意从属于它。——(黑塞《悉达多》)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这事如同其他骇人听闻的社会新闻一样,引起一阵激愤和讨伐之后就被迅速遗忘,并没有点燃什么东西。人心像是早就被烤成了灰烬,用手一捻,不过是多了一层灰。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他们大概没有以自己期待的方式改变世界,但还在非常努力地让自己不被世界改变。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我们不求能成为剧院里的主角,但是至少要做一个成功的小丑。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三十而立,立的也不过是安身立命的立;全副武装,对抗的不过是不断攀升的房价走势。 古人说三十而立,说明三十岁已经是很关键决绝的岁数了。三十岁,已经决定了后半生定格的形态。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古人寿命短,所以生命周期都压缩加速,反正我周围的80后,都仍保持着“二十而蹲”的姿势,他们将立未立,下一个动作还暧昧未卜,不知道会昂然地顶天立地,还是会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这个社会已无旁观者,已无局外人。悠闲静坐的人要么被消灭,要么站起来做出起跑的姿势。这个社会制定了新的游戏规则,不在允许有人弃权,有人拒不起跑。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青春这个大园子,有点美丽,有点诱惑,有点危险,就是没有用。但若全拔了无用的劳什子,改种饱腹的卷心菜,伊甸园变成菜园子,未免也太可惜了。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对信仰消费主义的青春,我给予有所保留的尊重。对于把青春本身就当做一件巨大消费品的人,我才是立正敬礼,表达最大程度的敬畏。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盲人的国度里,独眼人就能称王,因为他拥有了自由。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每一代人的青春期都是不满的,无条件的不满,无条件散发恶。青春期的凶猛看起来完全是每个人必经的生理阶段。但是随着新的网络时代到来,我们这一代的青春期已超出了它本身的范围。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我暂时放弃了对中国的总结,而去观察个体,见微知著。我们每往前活一天,就进一步被遗留在“历史”的坟茔里,总有一日,都成标本。做标本的制作者也是很有意思的,虽然这没有浮夸的语音和意识形态的争论来得吸引人,可不讨巧的笨功夫,也得有人来下。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我原本以为,蒋方舟是那个时代典型的“乖乖女”“好学生”,才看了个开头,已经完全颠覆了她在我心中的形象,看着她自嘲似的调侃要在“残酷青春”文学中呐喊几声,我已经开始认同她和我们处在同一个青春了,不愧是才女,先于同龄之人很多年。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台北是很容易让人喜欢上的城市,刚到大城市的时候,迎面而来的往往是设计和规划过的“城市印象”而在台北,面对的则是一种复杂和旺盛的生命活力。规划是生活的延伸,该有树的时候便出现了树,在要有路时就有了路,所有的路都沿着房屋和包裹,而不是一拍脑门的设计和切割。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台北应该是简-雅各布斯最爱的那种城市,它是自然生长的结果,这种生长是连贯、有感情且不可预测的,有自己的逻辑,规划在它面前显得如此苍白。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到了90年代以后,农民开始远离土地,“离土”让传统价值观日益衰落断裂。钱理群教授曾经写过这样一个令人无比唏嘘的故事:某农村,在“文革”时仍保存着儒家的传统秩序,知识分子逃入乡下开设私塾,教授小孩读书,在动乱的年代,这里仍然保留着有条不紊的耕读文化。然而到了90年代,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做生意,倒买卖,终于,村里的年轻人为了买卖木材而砍掉了村里的一颗千年老树。老树的轰然倒下仿佛是个象征,象征着某种价值观的彻底轰塌。连大的政治动乱都无法摧毁的道德传统,最终还是被经济利益所摧毁。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面对让人万分痛苦的新旧交替,鲁迅和沈从文采取了同样的应对方式:他们在记忆里重塑故乡,追忆那些美好淳朴的人或事,把今朝和往昔穿插混淆,营造出一种“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氛围,让真实与虚构,记忆和现实变得无法界定。</p> 其实收录在第二部分“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的文章,我都挺喜欢的。 这段文字让我想到《呼兰河传》(小蒋在后文也提到了它),读书时只是喜爱萧红的娓娓道来,恰如其分地展现了那个东北的旧年乡镇。元旦时分看了《黄金时代》,初步了解了萧红生平,却也始终不了解为何在战火纷飞、狼烟四起的时代,她却固执地用笔记录着那个平和的故乡。这部作品在那个时代不受重视,不足为怪。 这篇文章给了我答案。也许可以称之为“避世”,但他们怀念着儿时那个无忧无虑的、混杂着青草和泥土的清香的世界——闰土戴着银项圈、用叉子叉着猹的瓜地,住着女孩、老人和黄狗的白塔脚下,还有小姑娘屁颠屁颠跟着祖父种菜的后园。 啊啊,它们是那么令人心生向往。 可是执笔写下这些文字的人们,却都浴血奋战在那个最黑暗的时代啊。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世界并非是不完美的,或是正处在一条缓慢通向完美的路上;不,它在每一个瞬间都是完美的,一切罪恶本身就已经蕴含着宽恕,所有的小孩本身已经蕴含着老人,所有婴儿都蕴含着死亡,所有濒死者都蕴含着永恒的生命……,与一种我凭空臆造的完美相比,而是听其自然,爱它,乐意从属于它。” 这段话出自黑塞的《悉达多》,讲的是一个青年人孤独地寻找世界之真理、生命之真理、自我之真理的故事。</p> 这段文字虽然不是小蒋所撰,但给了我莫大宽慰。既来之则安之,虽则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建构起一个想象中的家园,但毕竟它存在于我们的脑海里。 最近微信朋友圈里又被一个点名刷屏了——“如果不考虑现实因素,你最想从事的职业是什么”。答案五花八门,也有很多平凡的职业,更多的却是存在于理想中。 这个点名的流行除了从众心理作祟外,也是作为平凡人的我们在缓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宣泄负面情绪。引用知乎上的一段话,“认识和行为间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会让人感受到很多负面情绪。” 当然,这种情绪会使人消沉颓废(就如本章中的天才少年柳传志,最后拂袖归依佛门),也可能使人获得动力。而只有“学会爱这个世界,不再拿它与某个我所希望的、臆想的世界相比”,它才得以成为动力。虽然现实永远不可能成为童话,但当我们爱上现实时,会发现它比童话要美好。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冷漠的一代 调侃的一代 <图片1>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盲人的国度里,独眼人就能称王,因为他拥有了自由。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附记: 看到过一种说法,说当一个人产生羞耻感的时候,童年便结束了,青春开始了。我想,我一个的羞耻感丧失的时候,他的青春便结束了,中年开始了吧。</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跷跷板上被高高抬起的那一个人永远是无知觉的。即使平衡轴的另一端消失,他们也只有瞬间的茫然若失,而仍然断然坐在云端上。</p> <p>一个清明的世界并不是不好,只是太过无聊。 长大之后,人比自己想象的要寂寞得多。朋友不多,知己更少。人在大多数时候,都无人陪伴,只有自己形影相吊,深夜拥被。身处一个纤尘不然的世界,烁亮的四壁全部反光出自己的脸来。这时,才后悔如果当时保留祖母那个烟雾缭绕的世界就好了,至少自己有所逃遁,不至于落到现在这样与自己穷凶极恶地对视。</p> <p>罗曼·加里的母亲要做他生活的导演——主人公要依靠导演说戏,才知道自己未来人生的戏码;母亲还要求掌控孩子生命中的情感,长度浓度烈度,爱情尤甚。 母亲对孩子的生命索取无度,这是众所周知的恶习,便按下不表。 然而,很少有人提到的是,孩子对母亲的生命有野不足为外人道的觊觎。</p> <p>孩子和母亲的命运难以分割,纠缠难舍是因为互相占有,互相占有是由于对彼此生命的嫉妒。</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大时代是为少数人准备的——电影里的革命中永远一呼百应,可在现实中,也不过百人而已。出去那些弄潮儿,大部分人只是时代的承受者,敌人来了,便谨慎苟且度日,敌人走了,继续谨慎苟且度日。</p> <p>对于”文革“,木心在文章里从未控诉或回忆,只留下一句淡淡的俳句”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以及一句感慨”诚觉世事尽可原谅“。</p> <p>木心说:”我一生的各个阶段,全是错的。“</p> <p>至诚至善的道,总是教人牺牲。</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英雄迟暮比美人迟暮还要残忍。美人老了,渐渐地,也就认命了。可英雄,既难耐寂寞和冷清,同时又沉湎于往日的辉煌当中,对于未来,野心仍然不死,何其悲凉。 章诒和曾问白先勇:“战事结束,胜负分明。令尊大人既反共,也反蒋。在毛与蒋之间,最后还是选择了蒋。” 白先勇说:“他没有选择毛,也没有选择蒋,他选择的是国。” “国?” “国!中华民国。” 而如今“国”只是想象中的国,“隔江犹唱后庭花”和“将军空老玉门关”都只是一厢情愿和自欺欺人罢了。</p> <p>人生就是无奈无常,无望无告,与无计可施。</p> <p>“……我们全力以赴,却一败涂地。”</p> <p>”也许天长地久可以做如是解:你一生中只有那么一刻,你全心投入去爱过一个人,那一刻就是永恒。你一生中如果有那么一段路,有一个人与你相互扶持,共御风雨,那么,那么也就胜过终生了。“白先勇说。</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你对自己狠,也不饶过别人。</p> <p>“任是无情也动人。”——不相干的人恐怕会这样说你,相干的人则只觉得无情。你却说自己“所有人都同情”。我想到有人曾经问徐梵澄先生,说鲁迅为什么这么刻薄,这么好骂?徐梵澄先生说:“因为他厚道。厚道是正,一遇到邪,未免不能容,当然骂了起来。” 角度不同,冷暖自知吧。平常事物,你比别人更早看到更深一层苦难,急急别过脸去,人说你无情,其实是同情至深。</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附记: “人们有时候会逐渐讨厌起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加分辨地热爱和仰慕一段往昔的岁月。如果他们能够选择,简直可以肯定,他们会想办法往自己生活里引入来自那已被理想化了的过去的某些习惯和做法,并批评今不如昔。” …… 黄金年代永远在身后。无人能够改变的是,时代的火车往前开——拉着那些愿意的,拖着那些不愿意的。</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然而离开是为了回来,追忆也是一种归来,用《芒果街上的小屋》里的话说:“为了那些我留在身后的人。为了那些无法出去的人。“</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一个九十岁的嫖客,在一个沉睡雏妓的身旁醒来,用唇膏在她卧房的镜子上写道:“亲爱的姑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孤单做伴。”</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所有人都有一个默契,那就是说谎和聆听谎言的默契。简单的马克思主义是刷在墙上的标语,没有几个人真正信奉,大多人都是被动接受。 小说所写的《劳动真理报》只有一套原则——无论世界上发生了什么,订报人应当读到的是:我们的国家一切正常。 老记者拉伯波尔特向年轻的摄影记者炫耀自己按照上级指示杜撰出各种假英雄,想象出各种全民的狂欢。他说:”我的谎言是纯净的,不掺和一丝真相。“ 年轻人问他:”你不惋惜自己的才华吗?“ 拉伯波尔特说:”不,右倾的思想我用左手写,左倾的思想用右手写,而我自己完全是中间的。”</p> <p>努力离开舞台很难,但是并非不可能。</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他们的民族,却成了我们的主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