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下载
常识目录
上编 理解当代中国的七十张关键切片
国耻:向“百年国耻”说再见
抗战:为什么它还没有结束
自虐:我们总是喜欢作贱自己
“爱”:撕裂社会的爱
反华传媒:西方传媒不是铁板一块
反法:反一项政策还是反一个国家
汉奸:一团模糊的历史现象
移民:假如老外成了央视主播
运动:奥运并没有烧旺民族的热火
日本(一):搞清楚你反对的对象
日本(二):不是反日本,而是反罪恶
多元:不同的中国
世界:我们的地图里没有第三世界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还没有停止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无日无之:没有一天不 念兹在兹:念念不忘这件事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历史绝不只是一堆事件的积累,它的书写,它的构成,全赖我们从什么角度诠释,而这个角度的选取就和许多价值观甚至政治立场有关了。</p> <p>只不过这种符合国民教育目标的史学不一定就是套上好的道德教材。因为道德教育不能只是传授一堆抽象的原则,提供几个完美的人物典范,还要给出一些复杂的处境,让学生知道怎样在现实的环境(尤其是黑白难判异常艰困的处境)下明智地行动,把道德原则应用在实践的需要之中。</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俗话说,这个世界绝不可能非黑即白,我们也很容易用灰色去宽容一下自己的贪心和过错。可是一转头,我们竟不能以同等的宽容去理解逝去的前人。我的意思不是要宽大地对待汉奸,而是要历史地对待历史。什么做“历史地对待历史”呢?那就是把一切放回历史的境况之中,看人的转变、事件的出现。</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问题是这个结局并不是真的结局,对爱侣忠诚奉献、对父母全心爱护,以至于对他人的认同,肯定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寻。所以小孩会一遍又一遍地玩着这种游戏,情侣会一遍又一遍地期待誓言与许诺,直至我们真正长大真正自立。</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抗日战争的苦难,是现代中国集体记忆里的创伤经验,塑造了很容易激化很容易扭曲的“雪耻型民族主义”。如果要治愈这段创伤经验,最好的方法除了是不断要求日本“认真对待历史”之外,也得自己认真对待一下历史。</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面对人才流出和移民的现实,要思考的课题不只是他们爱不爱国,也不只是怎么留住他们,更是如何不让中国成为全球人才竞争的净出口国。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这也许是一个岛国的生存之道:对他们的政府来讲,问题不单是新加坡人能不能成为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人,而是能不能把这个世上最优异的人也变成新加坡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最早可能是十三万年前,最晚则是三万五千年前,史前的人类就有了仪式性的埋葬活动。他们不只发明了葬礼,甚至还发明了死亡。万物皆有生灭,但并不是所有生命都看得见死亡;唯有人类(或其他高等生命)为此震惊、困惑,然后他们把死亡从一个平常的自然现象变成一种值得认真对待的大事,并且思考其中的含义。因此人类才会很不自然地埋葬死者,并且创造了一连串的程序和礼仪。 仿佛只有经过这些礼仪,我们才能处理好生者与死者的关系,才能让死亡产生意义,不致于一片虚空。然后死者才算真真正正地死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安息”。不得安息就是放不下,生者放不下伤痛,于是感到死者也会和自己一样放不下离不开的失落。所以要安息的不只是死者,还是生者和死者相互间的关系。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中国各大城市如今正一一迈进“汽车社会”,为了让车主和使用汽车的人更方便,道路的使用权一定要搞清楚。行人就该使用人行道,汽车就要走公路,两者间的矛盾常常以前者对后者的“礼让”来解决。坐在汽车上的官员往来各处方便舒适,风驰电掣,最难受的就是遇上堵车;这些人是不会知道市民乘公交或步行要画上多少时间经历才能到达马路的对面,也不会直到有多少残疾人士和老人会望路兴叹,更不可能直到在许多市民步行范围内的小贩是何等地便民利民;他们只知道流动小贩就是使得他们座驾行驶不快的祸首之一。 城市秩序的界定权从来不在每一个市民手中,从没有人问过每一座城市的市民,他们到底想要座怎样的城市。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道德教育不能只是传授一堆抽象的原则,提供几个完美的人物典范,还要给出一些复杂的处境,让学生知道怎样在现实的环境(尤其是黑白难判异常艰困的环境)下明智地行动,把道德原则应用在实践的需要之中。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历史绝不只是一堆事实的积累,它的书写,它的构成,全赖我们从什么角度诠释,而这个角度得选取就和许多价值观甚至政治立场有关了。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这股超越个体的“国族精神”不只贯穿了一切,反过来,那些被其涵盖的个体也能随时代表“国族精神”的整体。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假如你问:“什么是中国?”孩子,这就是中国了。你我何其幸运,生在这样的一个国度,同时拥有儒家、道家、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等身后的传统可以学习,有几十个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可以继承,有大陆的本土左翼思想脉络,有香港的英式法治文化,有台湾的民主实验······这一切一切都是中国。想像一下,它们的交流冲撞,会爆发出何等巨大的能量呢?我们为什么热爱中国?那是因为它的多元是如此的美丽。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因为谈话不是独白,你说的任何一段话都不可避免地坐落在对话者的言词之中,它构成了你的背景,发展了你的言论。假如你只是抱着满腹的宏论,却完全听不到别人在讲什么,就算你说得再有道理,也难免予人一种格格不入的错乱感。</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中国不算是一个宗教主导的国家,往往以历史代替宗教,尤其知识分子,更是不愿多言死后鬼神,唯求“立言、立功、立德”等三不朽。一般百姓或许会说“举头三尺有神明”,但文人相信的却是“留取丹心照汗青”。</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凡见过地狱的人,就知道世间有言语无法形容的虚无,人的感情有不能承受的界限。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贪婪是种吞没自己的可怕欲望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我们躲避过度的崇高,是为了复现人性的本来的面目。认识了人性的怯懦与卑下,我们才懂得包容和悲愤,再踏实地谋求个人道德上的进步和完善;而不是反其道而行,奉怯懦卑下为理想。 凡见过地狱的人,就知道世间有言语无法形容的虚无,人的感情有不能承受的界限。 四年只有这一个月,我们可以稍微记起巴别塔崩溃前的人类本是同一种动物;四年只有这一个月,我们可以暂时忘记世界本是何等的不公。为此,我们都应该恳切的祈求上苍,不要在这个月里降下灾难,恐怖分子不要发动袭击,美军不要再滥杀平民,种族主义者不要把仇恨化为暴力。毕竟我们只有这美丽却又可怜的一个月。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有个著名比喻:一个有人性的欧洲人要是知道中华帝国发生了一场大地震,或许会感到伤拗,并且沉思其中的悲剧意义;可是过不了多久,他就会回到日常的生活。 ——人类在理性上会接受一套普世的价值,但是在感情上却会受限于具体时空的制约,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发展自己感情上的道德想象力,能同情共感地体会他人面对的处境。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不是反日本,而是反罪恶 <p>中国人总是习惯性的把日本当年犯下的罪行狭隘的理解成两个民族之间的仇恨而非祸及整片东亚的反人类罪行.</p> 每次我们把日本和德国拿来比较,责备日本为什么不像德国那样痛切自悔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问问自己,同作为战争受害国,为什么我们不能像纳粹受害者一样去追究加害国的责任呢?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为了正面,牺牲正常,人们是看得出来的。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语言是为政治服务的。现在各国使用标准语言多半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是人为勒令的发音机制。普通话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造成了歧视效果。造成了方言与中央口音的区别,从一定程度上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p>其实只要是在一个可以听懂和可以沟通的范围之内不同的口音和不同的地方俚语不只可以促进宽容和理解,更能够激活和扩张标准语的生命与内容。</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由关注中国人权状况变质为反华情绪,从批判中国政府的集权跳跃至仇视所有中国人的集权性格,这里头潜伏的真是的中国崛起的恐慌 </p> <p>以前有人害怕中国这座世界工厂会抢走大家的饭碗,现在则无法接受这座世界工厂背后的价值观和自己的不同。他们怕的不只是一个一般的大国,还是一个陌生的,不一样的大国</p> <p>中国的经济成就已经用不着再夸耀,那是人尽皆知甚至因此忧虑的现实。现在要宣扬的该是中国的政治开明、思想解放和民情理性。毕竟世界的同一个梦想不是人人都能说英文而是公认的普世价值。</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evil of banality 人类不需要是个什么大奸大恶之徒,也不需要暴力胁迫,他只需要合作,一个平凡的人就可以成就难以言传的邪恶。<p>真正困扰我们得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朋友的行为。持续一生得友谊可以在一夜之间被摧毁,就因为害怕错失了加入历史得潮流。他们只是在纳粹的威势面前失去了自己下判断得能力.</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为什么明摆在眼前的环境恶化,大家却像久入鲍鱼之肆,慢慢习惯以至于麻木了呢?(无锡太湖污染)</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以前有人害怕中国这座世界工厂会抢走大家的饭碗,现在则无法接受这座工厂背后的价值观和自己的不同。他们怕的不只是个一般的大国,还是一个陌生的,不一样的大国。</p> <p>假如别人冤枉你是暴徒,你会用暴力恐吓他的方法去叫他认错吗?</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服部弥一是个好人,小津安二郎也是个温情脉脉的谦谦君子,但是他们都在那一刻交出了自己思考“社会和政治问题”的能力。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我们根本随时都要反省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目的是为了民众更民主更理想的生活。既不因日本而起,更不因胜过日本就可终止。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当我们缺乏自信,心存疑虑,因此形成对他人的偏见和要求时,这种情绪的表达是不会管你地震不地震。只要一有机会,它就会浮现。因此震撼全国的灾难也就成了尽情表露偏见、区分人我、从而自虐图乐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