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死于威尼斯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看完《死于威尼斯》后买了本德语原版的。托马斯·曼的这本小说讲一位五十岁的作家在威尼斯旅游期间爱上一个13岁的波兰美少年。后来城中爆发霍乱,作家卒。所以我觉得这本小说应该叫《霍乱时期的爱情》。它和《洛丽塔》、《卡罗尔》有一种镜像般的对称关系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1.求爱的人比被爱的人更加神圣,因为神在求爱的人那儿,不在被爱的人那儿。2.对于人类肉体之美,文字只能赞美,却不能再现。3.也许每个老男人心中不止有一个洛丽塔,还有一个塔齐奥。——《死于威尼斯》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阅读摘记 死于威尼斯 打算在这几天看完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懂得一切就会原谅一切吗 我不知道有一种东西 我把它叫做知识的厌恶 就是当你看穿了某一桩事物 就会觉得厌倦得要死 却丝毫没妥协的情绪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要是和《死于威尼斯》一样,把托马斯曼本人带入到《受骗的女人》的女主角的话,这托马斯曼是多么渴望小鲜肉美少年啊,实在太痴汉了![doge]虽然女主受骗于她最崇敬的“大自然”的主题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有三部书,假如别人问起你能反反复复看很多遍的是什么书,我第一反应就是这三本,红楼梦,百年孤独,围城。。。大概就是那种一拿起来可以来来回回看个两三遍才算完,下一次拿起来又是两三遍。。。以前还可以算上一本死于威尼斯,不过因为家里没这本,时间久了就有些兴致缺缺了。。。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加丘与米斯达一战,打一书名?——《死于威尼斯》[doge]晚上翻笔记的时候忽然想起的一个冷谜语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枕边书#《死于威尼斯》:求爱的人比被爱的人更加神圣,因为神在求爱的人那儿,不在被爱的人那儿。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艺术家善于将严于律己与放荡不羁的这两种秉性融为一体,对于这种根深蒂固的秉性,又有谁能理解呢?因为无法使自己保持清醒,就是放荡不羁的表现。 《死于威尼斯》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闪电]【艺术家善于将严于律己与放荡不羁的这两种秉性融为一体,对于这种根深蒂固的秉性,又有谁能理解呢?因为无法使自己保持清醒,就是放荡不羁的表现······】——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几乎每个艺术家天生都有一种任性而邪恶的倾向,那就是承认“美”所引起的非正义性,并对这种贵族式的偏袒心理加以同情和崇拜。——《死于威尼斯》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死于威尼斯》的美估计全来自于托马斯·曼对笔下塔齐奥的描写吧,美到极限即超越性别……老男人写起美来简直要命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懂得一切就会原谅一切吗?我不知道。有一种什么东西,我把它叫做知识的厌恶,丽莎维塔,就是当你看穿了某一桩事物,就会觉得厌倦得快要死了,却丝毫没有妥协的情绪。——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经典作品对死于威尼斯的执念,跟朱迪对neng死主角的执念有得一拼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写了《死于威尼斯》的读书笔记 “注意!美是通过我们感官所能察觉到、也是感官所能承受的唯一灵性形象。否则,如果神性、理智、德行和真理..”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过《死于威尼斯》 我的评分:★★★★★ 一开始确实是因为被别人的介绍混淆视听,纯粹抱着“看一下古典的同志文学如何”买的,然而很明显,本书描写的并不是狭义的爱。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美与神性的感召。“美是通过我们感官所能审察到、也是... 网页链接 来自@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