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死于威尼斯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1 13:37:23
的评论弗洛伊德指出,本我的欲望遭到痛苦压抑,“自我”会对“本我”进行调节,使其欲望发生“转移”,将能量投入到另一种对象之上,从而获得所谓的“替代性满足”。人们把这种情感上的折磨,用来鼓舞自己进行创作和工作。一部《死于威尼斯》中关于理性与冲动的较量,关于艺术、生与死的追问,却未尝不能让 ...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1 13:37:23
的评论贺开朗真美,一看到彩排图立刻想到《死于威尼斯》,但他还没美到雌雄同体的地步,大概西藏修行没能全部抹去他的棱角,带着年轻男孩儿的凌厉,眉毛会骗人,但没动过刀子的眼角不会,金智英的油烟味儿太大,他不是池中之物,沾不了地气,家庭伦理似乎向来不是他该沾染的东西。所以《昨天》里的贾宏声感觉 ...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1 13:37:23
的评论??今天的视频灵感来自一本书的一句话。??《死于威尼斯》说,有时人们相识,只凭一对眼睛。因为外表,互相吸引,但缺乏彼此对彼此的了解。———长得好看重要吗?要我说,不如长得舒服。??有热气腾腾且金光闪闪的内在的话,外在真的不值得一提。长得好看,不如,活得热闹。?? ...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1 13:37:23
的评论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1 13:37:23
的评论“爱人者要比被爱者更具有神性,因为神在爱人者心中,而不在被爱者心中。这个想法可能是古往今来所有想法中最温柔也最嘲讽的想法,爱恋最秘密的喜悦和所有的狡黠都源于此。——托马斯曼 《死于威尼斯》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1 13:37:23
的评论微博存个读书记录2020.12.22 死于威尼斯“现在我要走了,菲德拉斯,你就留在这儿吧。”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1 13:37:23
的评论可以这么说吗...魂断威尼斯这个电影完全完全比不上死于威尼斯这个小说,果然理念才是最圆满的。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1 13:37:23
的评论《死于威尼斯》 托马斯•曼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1 13:37:23
的评论“求爱者比被爱者更为神圣,因为神附身于前者,而非后者。” ——《死于威尼斯》一位老艺术家迷上十四岁的波兰美少年,柏拉图式的哲学语言,精神上的迷狂爱情,肉体死于威尼斯,灵魂飞向幸福的福地。阿申巴赫迷恋着塔齐奥,阿申巴赫就像是作者的化身。 ...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1 13:37:23
的评论终于想起来我还没看完死于威尼斯 捡起来接着看 没文化的我:就算您是文化人也一样是色批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1 13:37:23
的评论死于威尼斯精华就是这两页,和欲望号街车有异曲同工之妙,真巧我几乎是一起看的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闪电]【艺术家善于将严于律己与放荡不羁的这两种秉性融为一体,对于这种根深蒂固的秉性,又有谁能理解呢?因为无法使自己保持清醒,就是放荡不羁的表现······】——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艺术家善于将严于律己与放荡不羁的这两种秉性融为一体,对于这种根深蒂固的秉性,又有谁能理解呢?因为无法使自己保持清醒,就是放荡不羁的表现。 《死于威尼斯》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枕边书#《死于威尼斯》:求爱的人比被爱的人更加神圣,因为神在求爱的人那儿,不在被爱的人那儿。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过《只爱陌生人》 我的评分:★★★★★ 剧情一直不瘟不火,结尾却虐你没商量!整本读下来心里实在难安,恐怖伊恩果然名不虚传。回头该找出托马斯曼的【死于威尼斯】来读一下了。 只爱陌生人 (豆瓣) 来自@豆瓣Ap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要是和《死于威尼斯》一样,把托马斯曼本人带入到《受骗的女人》的女主角的话,这托马斯曼是多么渴望小鲜肉美少年啊,实在太痴汉了![doge]虽然女主受骗于她最崇敬的“大自然”的主题也是非常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