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死于威尼斯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同”史上的今天】著名作家Thomas Mann(托马斯·曼)1875年6月6日出生于德国。他于192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日记表明他长期为自己的双性恋而挣扎。他著有同性恋主题小说《死于威尼斯》。他1905年结婚,育有6个子女,其中两个儿子和女儿Erika Mann是同性恋。他1955年8月12日去世,终年80岁。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死于威尼斯已缓存好,找时间看√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知识是谈不上什么尊严的,它只是叫人通晓,理解,原谅,它没有立场、也没有形式。它对人们所陷入的深渊寄予同情——但它本身就是深渊。因此我们毅然决然地扬弃它,今后我们就一心致力于美吧。美意味着纯朴、伟大、严谨、超脱及秀丽的外形。” ——托马斯·曼 《死于威尼斯》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死于威尼斯》,语言优美的散文式意识流小说。日渐衰老丑陋的肉体和节制自闭的灵魂偶然被青春自由冰冷的"美"唤醒。被压抑的激情变的更压抑更自卑,"美"则变得更具有侵略性和吸引力。但"美"亦很脆弱,凡人无力阻止它被玷污。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死于威尼斯:个性孤独、沉默寡言的人们,在观察和感受方面没有像合群的人们那样清晰敏锐,但比他们却更为深刻。前者的思路较为迟钝,但却神采飞扬,而且不无忧伤之 ...(发自@微博桌面 微博桌面首页)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今天接连刷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死于威尼斯》,二者都是“我爱你,与你无关”的典范[心][心][心]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死于威尼斯的出镜率真的好高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这个小男孩太漂亮了,小说《死于威尼斯》里面教授迷恋的小男孩,应该长这样吧,集世间美好。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求安利#求安利好看的书。平常爱看《洛丽塔》《死于威尼斯》《人间失格》还有三毛的全集几乎都看了,,,总之口味就这样儿求安利[思考]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我在 @网易公开课 上观看《圣母大学公开课:古代智慧与当代爱情》。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此处应有掌声! 网易公开课 托马斯·曼《威尼斯之死》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想找一个时间重新看一遍《死于威尼斯》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死于威尼斯》的书评:【《魂断威尼斯》以及托马斯·曼的八卦】来自@豆瓣App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伯恩安德森的(死于威尼斯),佩佩的(迷恋荷尔蒙),裘花的(王尔德),探长的(莫里斯的情人),阿汤哥的(夜访吸血鬼),莱兔的(亚历山大大帝),小乔的(天鹅绒金矿),私心脸叔的(单身男子)和戴涵涵的(杀死汝爱),没有本喵是因为我觉得他每一部气质都美cry ……然后我突然发现了什么相似之处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过《死于威尼斯》 我的评分:★★★★★ 从现在开始,艺术属于美,艺术家是亚现象。艺术家为美与爱的死亡,应该属于情杀。| 草莓是凶器,一场酸甜的死亡,不太高明的死亡。 网页链接 来自@豆瓣Ap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深夜开始重读《死于威尼斯》。算来上次翻看已逾九年。“艺术、创作”这种存在也由少年时代的爱好,成为了职业。此时翻看,算是对自己一种审视:理性与疯狂、执著的此消彼长,正算是现阶段的人生主题。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备忘:《霍乱时期的爱情》《魔山》《死于威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