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功利主义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以为这样能在给自己阴德快速攒积分的功利主义者 //@小竹子殿下:抓了放 放了抓(´・_・`)假装自己很有爱//@某只狎西:放生 就是为了满足那些圣母们道德癖用的 不做点所谓的善事来满足一下自己虚荣的内心 就活不下去[挖鼻]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2015电力院暑期社会实践##智网我爱溜#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南工程电力学院分团委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现代的要么卖弄风骚,要么功利主义!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在这个信仰贫瘠,投机泛滥,功利主义遍地开花的国家里,似乎没有多少人愿意去追求心灵上的慰藉,思想上的共鸣,精神上的焕发。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上回说到当今世界范围内时代功利主义盛行,是不利于大师出现的,其实美国就是明证。在我看来,美国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还是哲学、科学之类,都没有产生欧洲那样的巨大成就,这个就跟美国的功利主义盛行有很大关系,大家普遍对钱感兴趣,在托克维尔那个时代,他就注意到美国人对改善生活兴趣最大。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一位船长明白船在什么海里,要驶到哪里去,航线也清楚有把握,然后,想法使船中的人健康快乐。这样的功利主义还差不多。”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一些人欲借此为奥数扬幡招魂,让各种奥数班堂而皇之地卷土重来,重新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潭和应试教育的误区。” --人民日报:防止中国“奥数”失冠的副效应。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评论@金布丹1955 的博文【[转载]【情感写真故事】《一个人的情人节》】:"載一(联合国科教文获奖专员)回复石英君说:20:15 特别谢谢您。在一个多元文化纷扰和功利主义价值观膨胀的时代,无论什么人,都能意外而必然的在您的视听空间..."查看原文: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太开心][太开心]少一些功利主义的追求,多一些不为什么的坚持! //@朱伟老师:@飘舞1616:担忧不会带走明天的悲伤,它只会破坏今天的欢乐。(与其担忧未来,不如马上行动起来,拼搏努力![太阳][太阳]) #恋练有词#每日一句恭喜获得签名15恋练有词,请把邮寄地址私信给@罗丽雯Lorraine_Even 老师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大疆汪滔感言,很多创业太过功利,充满歪理邪说,唯有崇高理想才能更远。目前,资本市场非常火热,一些企业不再投资新产品,而是把大量精力投入到讲故事、炒概念、赚快钱的路子上。在年轻人中间,功利主义不断抬头。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中国人现在是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相结合,这就是现今中国人善于学习、充满动力。假以时日,中国焕发成又一个盛世,并逐渐形成信仰体系,到时是世界各国对中国推崇备至了。//@1句实话:中国人缺少真正的信仰!缺少了敬畏心,才导致道德沦丧!//@社会日常: 一针见血!//@新中君v: 同感。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阿诺德#他是一个热情的淑世者,当时功利主义弥漫世界,而生活中最有价值的真善美渐不为世人所注意,大家都只以饱暖为太平,这是他所感伤的。他知道世界在走错路,而举世浑浊,摧陷廓清,又非他一人能力所可胜任。所以他的诗中充满一种不可言喻的哀感。他最擅长挽诗。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为什么会如此脆弱,不能被别人怀疑?不自信,为什么不自信,内心有鬼;鬼从哪里来?私心,私心如何产生?极端的功利主义和传统的实用主义。所谓的极端功利主义就是唯利是图,所谓的实用主义就是对自己有利的,而这种利却是小利、私利,这是掠夺性质的私利必然导致相互掠夺人性沉沦。//@小乔家私房菜: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功利主义核心法则大概如此,但是又有一说是这样造成的社会道德的下降会大于其道歉所带来的好处,所以总体来说是亏损的//@刘志雄27: 同意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有人问我功利主义做到极致是什么,我说就是如果你不出去见姑娘,你都舍不得花几块钱去洗个澡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您老搞哲学的,我就是胡说八道。再说也没反对您那个功利主义,微博上从头到尾也没对功利主义发表什么亵渎言论,难道非要表态过关?//@我讲旧故事: 不说结论就谈方法:“纯粹超然的公众利益” 这种说法我闻所未闻。且你若不首先承认了功利主义,你是如何得出 “每年一两次” 是 “适当” 这个结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