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沈从文与古代服饰的华彩♀】今天的青年大约很难想象,曾经,想要读到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部学术名著,竟然也是不易实现的愿望。尽管沈先生与其服饰研究一道,在其生前颇为寂寞。我想,在我们这个热闹的时代,终不会任那世外仙姝式的寂寞一直持续。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原本是在高中时代读过他的《边城》,那时候觉得故事很凄美,沈先生很会讲故事;后来我看了他的专业史《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惊为天人,写得太细太让人有敬畏感,最近在书堆里发现了这本书,写得让我觉得每个人的故乡都是故事都有梦都有欢笑愁苦,它像是地图里浮着一首首的诗,而我正在缓缓地朗诵[微风]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沈从文:从乡下人到文坛黑马】沈从文毫无疑问是中国文坛上的一匹黑马。1948年受到所谓左翼文化人郭沫若等的猛烈批判,沈从文宣布封笔,中止文学创作,转入历史文物研究,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服饰。而究其原因,不过是“政治的纷 (分享自 @凤凰读书) 沈从文:从乡下人到文坛黑马_读书频道_凤凰网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推荐大家一本书,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无衣从图书馆里借了这本书,学到了许多关于汉服制式,历史以及发展的知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啊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啊源远流长~ 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军路校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想读《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沈从文的后半生》。 张新颖/著。沈从文是发自内心想改造自我。《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沈从文/著。让向来书写“个人”的沈从文无所适从,写一个劳动模范炊事员,沈从文改了七稿,沈从文1983年,妻子张兆和为沈从文洗手。他总而言之不醒,这就是沈从文的后半生。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徐娇 可以参看参看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徐娇:[拳头]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我想读《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文化 汉服 网页链接 来自@豆瓣Ap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沈從文先生只有小學文化,但他二十幾歲就做了教授,最後還做到了北大教授。49年後,他再沒發表過任何文學作品,當然也不允許他發表。文革中,他也沒逃過被迫害,但就在他被下放的牛棚中,在沒有任何參考資料的背景下,恁著驚人的毅力和記憶力,完成了他人生的最後一部作品,叫做『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大家风貌#沈从文的后半生:郭沫若一篇文章,几乎断了沈从文后半生的文学之路。但沈从文在历史文物考古方面同样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在故宫博物院期间,清点文物80万件。沈从文擅辨古画真伪,发现故宫的很多藏画有假冒之嫌,他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已然成为经典之作。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服饰、文化、考古等电子书资料下载(第一期)】关于服饰文化考古资料的下载,希望对大家有用~请支持正版书籍~!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网页链接 《中国服饰史》: http://... 服饰、文化、考古等电子书资料下载(第一期)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100天阅读计划#1《沈从文晚年口述》p1-43 1981年,沈从文先生去广州校对《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路过长沙,在湖南省博物馆做了演讲——我是一个很迷信文物的人。@十点读书会 贵阳·市北路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买了一本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好厚一本!估计这学期就研究这个了hhh!祝我好运不要死在研究汉服上吧hhh![害羞]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唐代成年女子一般多梳双丫双鬟,已少有在背后垂发辫的。婢女称“丫环”,即头上丫角和双环并称,是一种新的发展。最常见的则重双环而不着丫角。晚唐以后,也有把双环中部紧束近似银锭,宋代妇女还常用。>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P93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现在说“汉服”的不好肯定会被人骂“蛮夷”。作为一个蛮夷,我绝对看不起现在的“汉服同袍”。不是因为我是蛮夷,而是因为这些“同袍”没文化。很多人的“汉服”那是啥啊,跟COSPLAY似的。沈从文有一本《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好好看一遍,然后就有理由嘲笑这些汉服婊了,有人连知乎答案都能当根据。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文物专家。他的文学作品被几十个国家翻译,如《边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故居始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四合院木结构建筑,占地600平方米,分为前后两栋共有房屋10间,沈先生1902年12月28日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