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历史研究(上下卷)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想读《历史研究(上下卷)》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过《历史研究(上下卷)》 ★★★★★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过《历史研究(上下卷)》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到这里不禁联想到欧盟这个组织作为一种十几国“统一”的标志,算不算是作者所讨论的文明衰败模式中的一环(他坚持说在写作的期间难以判定西方文明是否已经开始陨落,1950年左右)。 在日常中所碰到的青年,普遍内心地里赞成欧盟这个统一组织的形式,方便了他们旅行、工作和再教育。也许这也极好地体现了统一组织这种便利的可以用性。 但是,移民却是仍为令人不齿的群体。——没有想到身边的荷兰人有这种想法。 这本书中还有许多的令人感兴趣,可以拓展开去的观点: 1 欧亚地区各个宗教兴衰的对比,其中犹太教的上帝由于胜在富有人的性格最后在竞争中胜出(神化); 2 复古主义、未来主义,隐退以及神化(第五部文明的解体:灵魂的分裂); 3 基督教在中国传教不成功的原因,在日本尚可被接受的原因,以及宗教在日本对外文化吸收中扮演的角色; 4 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作为一种西化工具; 5 民主和工业主义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第四部文明的衰落:丧失自决能力(2)旧瓶装新酒); 6 基督教的传播模式,同穆罕默德罕见的政教合一手段对比(灵魂的分裂(5)杂乱感 戊:统治者决定宗教?) 7 执剑救主的宿命(凡动刀剑的,必死于刀剑之下) 8 文明衰落的原因并非是丧失环境控制的技术能力,产生这一错觉的原因是文明丧失环境控制的动力。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喜欢刷豆瓣那个看过书的数量,于是今天看完了历史研究的上卷准备去刷一下,才发现上下卷算一本啊!虽然下卷薄很多吧。。明天去干掉它,这书太费脑子了。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回复@aquila005:您说的三卷本现在没有卖了,我买的是一卷本和上下卷的。 //@aquila005:回复@何宣皓:汤因比的两本《历史研究》选文是不同的啦,都是是缩节本,老版好像偏理论体系,新版据说是汤自己缩的,更多历史实例。。。 //@何宣皓:回复@aquila005: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中文好像有两种版本,是吗?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新书推荐#--《中国边疆研究文库——明代澳门史论稿(上下卷)》--明代澳门历史研究的专题著作,既有澳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名、事件、文献及名物制度的微观考证,也有对明代澳门历史的整体把握和宏观论述,中西文献史料相互映证。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国家“十二五”重大出版项目。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中国边疆研究文库#之《明代澳门史论稿(上下卷)》本书是明代澳门历史研究的专题著作,书中既有澳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名、事件、文献及名物制度的微观考证,也有对明代澳门历史的整体把握和宏观论述,中西文献史料相互映证,呈现一幅极为丰富且色彩斑斓的明代澳门史的全景。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汤因比《历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摘要 (评论: 历史研究(上下卷))】 网页链接 2013-02-08 21:14:27 来自: 江绪林 历史研究(上下卷)的评论 5 【按语:汤因比(Arnold J. Toynbee,1889-1975)的历史观混合了柏格森的生命冲动哲学(文明犹如有机的生命...(分享自@无觅网)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晒书房好书推荐#《当历史可以观看》、《自由的界限》、《新民说·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论美国的文化》、《瞧, 這人: 日記、書信、年譜中的胡適 1891-1927》、《忍不住的“关怀”》、《东方历史评论(第1辑)》、《历史研究(上下卷)》、《记忆之塔》、《山里山外》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写了《历史研究(上下卷)》的读书笔记 “汤因比认为环境不是影响文明的因素,但是贾雷德·戴蒙德 在《枪炮、病菌与钢铁》(网页链接”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汤因比《历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摘要 (豆瓣书评 - 关于书籍《历史研究(上下卷)》)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在这些组织里的其余人类由于专业化的缘故都变成了“怪物”。十全十美的游牧人是个半人半马怪,十全十美的爱斯基摩人是个人鱼。伯利克里在《吊辞》中把雅典人的敌人做了一个比较,他的全部论点就是说雅典人是根据神的模样创造的人,而斯巴达人却是战争机器。至于爱斯基摩人和游牧民族的情况,所有的人的描写都一致同意这一点,在他们各自的情况下人同船和人同马,都已经完全合成了一个有机体。 爱斯基摩人、游牧民族、奥斯曼人和斯巴达人所以取得了这样的成就,是因为他们把人类性格的无穷发展的可能性放弃到了最大的程度,而换上了没有发展可能性的动物性格才达到了这种程度。因此他们所走的乃是一条退化的道路。生物学者告诉我们说,任何一种动物如果适应某一种高度特殊化的生活环境到了过分精细的程度,它们就会走进一条死巷,不再有发展进化的前途,这正是停滞的文明的命运。 这样一种命运正好是人类的理想社会,所谓乌托邦的命运,也是社会性的昆虫所表现的社会生活的命运。如果我们进行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蚁群和蜂群以及柏拉图的《理想国》或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都有同样这些停滞文明和想通的显著特征——等级和专业化。</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衰落这个定义太过微妙,因此不能确定这样定义逻辑衔接是不是合理的。 此外发现我总是优先看到多方观点的共同之处。 教育与媒体观念输入;《关于电视》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在哺乳动物出现以前,庞大的爬虫动物已经发展到了无可挽救的衰颓的境地。……它们本来是一些小小的、灵活的、富有生命力的生物。结果它们却变得躯体庞大,笨重不堪。……它们的脑子小到不能再小。……它们的头只能发挥望远镜、呼吸道孔和钳子的作用。 这时,当爬虫类的命运由于躯体逐渐庞大而僵化的时候……已经出现了一种新的生物,准备超越当时生命的界限,开始充满精力和自觉性的新阶段。最足以清晰地说明生命现象原则的,莫过于感觉灵敏度和知觉能力的发展;它的特点是暴露,而不是掩盖;是一无所有,而不是无所不能;是躯体很小,而不是庞大无伦。哺乳类的最早祖先……是象老鼠一样大小的东西。在当时的那个由庞大的怪物所主宰的世界里,未来却是属于一种专门提防其他动物、专门躲避其他动物的一种生物。在它身上没有披着厚甲,只有一层皮毛。它没有什么专用器官,它只是又有了那一对敏感而能摸索前进的前肢,而且无遗地,还在脸上和头上长了一对毛——触须——使它一直不停地感受到刺激。耳朵和眼睛有了高度的发展。它的血液变成热的了,这样它就可以在寒冷当中不断地有感觉,而爬虫类却时常是处于无知觉状态。……这种状况说明它的知觉能力是大为发展了。外来的不断的刺激得到了多种多样的反应,因为这种生物在以前从未出现过,它不但能解决一项问题,而且能解决许多问题,因为其中没有一项是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 ——赫尔德:《文明的来源》(Heard,Gerald:The Source of Civilization),P71-72 </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近代西方中产阶级在它取得权势的那个社会中是土著成分;从心理上的意义来说,它在那里是“家里”。与此相对,知识界则有既是新人又是外人的双重不利。他们不是自然生长物的产品和形状,而是他们自己的社会在和外国的近代西方相接触而处于劣势的产品和症状。他们不是强大的象征而是软弱的象征。在知识界这方面,他们敏感地觉察到这种易于招怨的差别的。他们被制造出来去执行的那种社会职务,使他们成为在他们为之而执行这一职务的那个社会的外来者。他们对于他们的工作的徒劳无功的直觉再加上由于在他们的社会地位中固有的萎缩状态而产生的无情的神经紧张,使他们滋生了一种对西方中产阶级的郁闷在心里的仇恨;这个西方中产阶级既是他们的尊长,又是他们的祸害,既是他们的辨向星斗,又是他们的妖魔鬼怪;而他们对于这个海盗式太阳(他们是被这个太阳钩摄的行星)的痛苦既敬又憎...</p> 翻译真怪,也许可以更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