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茶经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陆羽巜茶经》论水,讲的山水,是指乳泉、石池漫流者上。为什么陆羽强调泡茶山泉水要"石池漫流",除我在《茶席窥美》中的详细解读外,今天读巜黃帝内经》又有所悟,豁然开朗,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具体内容在高级班的课中,与同学们分享。古人文字,字字皆宝。反对的人,全部是读不懂的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有一种朋友,不一定会与他分享喜悦,你忧虑之时他必定为你分担。清茶濯心。《茶经》说:“茶性俭,不宜广”。对于痛苦,并非所有的人都愿意思维,有人选择绕道而行,有人选择遗忘。温润泡,倒掉苦,倒掉涩,将生活予人的苦痛都倒掉,茶由此变得柔和。仿佛人生许多重负,在此刻,被劝导解下@醒醒是超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发表了博文《谈茶记(12):诚意》《茶经》曾经两次提到余姚人虞洪的故事,一是在四之器的瓢这一节,二是在七之事的虞洪获大茗的典故。对于只有七千多字的《茶经》,用如此之多的文字来写一件事情,到底有何深意呢谈茶记(12):诚意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蒙山茶事知多少# 《与弟赵懿登蒙山》 朝代:清 作者:赵怡 恒岳归来两屐青,邛黎西过酒初醒。 五峰飞策云生袖,一碣扪题雨湿铭。 欲探龙湫试汤品,便寻虎涧续茶经。 明朝又泛巴船去,忆尔看山立县庭。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无量山紫芽。陆羽茶经曰:茶者,紫为上。 #普洱茶欣赏#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唐代陆羽的《茶经》记载:“越州瓷皆青,青则益茶。”在此之前,晋代成为“缥(piao)瓷”。晋代一种淡青色的丝织物称为“缥帛”,而青瓷所呈现的那种微带褐色的青绿色,恰与缥帛色调相似,故名。隋代青瓷因为釉层较薄,多为青中泛黄绿色,又有“绿瓷”之称谓。唐代人们开始以“青瓷”命名。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在听《茶经残卷》,题材挺有意思,但盗墓系探险系套路有点……奇怪…………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发表了一篇转载博文《[转载]唐代茶具之陆羽《茶经·四之器》----烹荼雅器》[转载]唐代茶具之陆羽《茶经·四之器》----烹荼雅器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犹记得那年,在一个雨天,那七岁的我躲在屋檐,却一直想去荡秋千,爷爷抽着烟,说唐朝陆羽写茶经三卷流传了千年”[微风]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吉羽堂白茶文化之白茶历史 一、唐代:根据陆羽茶经记载:“永嘉县(今温州)东三百里有白茶山。”茶圣在这里犯了一个常识性地理方位的错误,永嘉县东三百里是漫漫大海,应该是县南三百里,即今天的福鼎,太姥山便是白茶山,是白茶原产地。山上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唐刘贞亮提出茶有十德,即以茶散郁气,驱睡气,养生气,除病气,利礼仁,表敬意,尝滋味,养身体,可行道,可雅志。近庄晚芳以“廉美和敬”为茶德四则。概吴觉农《茶经述评》和庄晚芳《中国茶史散论》,茶道可谓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进行礼仪教育、道德教化,直至正心、养性、健身的一种仪式和手段。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盖碗茶】这种饮茶的器皿俗称“三炮台”,回族人家中皆有茶碗、茶盖、拖船“三件头”为一套的茶具,“三炮台”起源于晋代,唐陆羽《茶经》中就有记载。回族的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喜爱上了这种古香古色的饮茶器皿,最终成为民族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茶事杂记】据闻此画是中国最早描绘有关煮茶的场景。故事取材自唐监察御史萧翼设下计策为唐太宗从辩才和尚赚取王羲之《兰亭序》帖真迹 - 唐人何延之《兰亭记》。所见煮茶用具和茶具,与陆羽茶经所述茶具型制颇为一致,而宋代茶碗盏托制品亦有大量存世。2.研碎茶饼用的石研 4.建窑盏 6吉州窑盏 8.盏托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第一次知道陆羽,是周杰伦的《爷爷泡的茶》的歌词,方文山写下“陆羽泡的茶,像幅泼墨的山水画”。这次路过湖北省天门市陆羽公园,看到了陆公祠和茶经楼,有种“终于见到真人”的感觉~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都篮】小凤贮都篮,一盏旗枪雨后甘。 唐 陆羽 《茶经》:“都篮,以悉设诸器而名之。 都篮,收纳含藏,茶具的安乐窝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继中国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以后,世界第二部《茶经》——《吃茶养生记》于1191年(日本建久二年)由日本高僧荣西和尚编辑出版。中国茶叶经荣西传到日本后,很快得到了发展,到16世纪干利体集茶叶之大成,开创了日本的“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