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茶经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晚安办公室family# 南方有嘉木,北方有相思. 嘉木风可催,相思不可断——陆羽 《茶经》龚一《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如果他的幸福指数是100分,你给自己打几分?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襄阳爱吃团#襄阳爱吃团*参观襄阳美食活动策源地-天囿文化传媒。周六上午,团长和三味真火光头强、襄阳著名摄影师简白、知性女作者江南久久齐聚湖北天宥文化,众美食客与襄阳爱吃团名吃货后羿畅谈茶经,共话食事。 鱼梁洲乡厨柴灶王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早安悦茶—续茶经】《春渚记闻》东坡先生一日与鲁直、文潜诸人会,饭毕,食骨鎚儿血羹,客有须薄茶者,因就取所碾龙团遍啜坐客,有人说:这龙茶要是能讲话,肯定要叫屈,喝了那玩意儿再喝我!哼!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发表了一篇转载博文《[转载]史学著作《茶经》另有作者?》[转载]史学著作《茶经》另有作者?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师父讲唐人陆羽《茶经》中写到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意思是通过饮茶 陶冶情操 使自己成为具有美好行为和简朴、高尚道德的人!@新浪山西 @太原同城会 @灵石资寿寺 @少林延邦 @Stephanie-宁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茶经#可能同一杯茶,让不同的人去品,尝到的滋味也会不尽相同,有人品后苦涩难咽,有人品过颊齿回甘。相信一个真正懂得品茶的人,一定是个精行俭德的纯简之人,内心淡若晨风。也只有自己历经心路,遍尝甘苦之后,才能品出茶中真味,在俗世纷纭中持一怀碧潭秋月的心,去看淡人生的沉浮。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最近读书,意识到自己想象力很匮乏,没有对空间的想象力,以及对服饰的想象力,对未知物品的描述,完全是一片混沌的。非常影响阅读的雅兴。下载了陆羽的茶经,由于对于沏茶的工具完全没概念,所以看不下去了。这也是我不喜欢读利未记的原因,那些各种献祭器具,对我来说太难想象了。。。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初春精焙龙井家 轻啜慢嗅馨齿牙 一漱如饮甘露液 茶经水品雨足佳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普洱啊《茶道战争》 网页链接陆羽在《茶经》中不提普洱茶,民间有一种解释说茶叶发源地南诏当时脱离...(来自:@豆瓣一刻AP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遇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用什么水来泡茶,古人提倡用山上的泉水。陆羽在《茶经》中就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中国五大名泉:杭州虎跑泉;无锡惠山泉;镇江中冷泉;苏州观音泉;济南趵突泉,都是煮茗的上乘用水。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微说茶马古道人文地理》1英国人与茶 . 在品饮文化上,中国完全够资格鄙夷西方的饮茶方式以及习惯。在他们还不知茶叶为何物时,陆羽的《茶经》已经问世。电视剧《茶颂》里面的英国茶叶学者或专家,看似彬彬有礼,很有绅士风度。实际上,他们是一伙来云南偷茶叶种的“盗贼”,专门来打云南大叶种茶的主意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为《茶经》写了评论《童小坏 的评论》:"[祈祷][祈祷][祈祷]"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采茶,学做茶,读茶经,也读茶之书。不是因为爱喝红茶而做红茶的,只因好多友人更爱这种柔和软滑之味。事实上,我更喜欢个性分明,味最酽之晒青,更好来自明前的当年或经年的茶。以前总以为懂得品茶就懂茶,其实,要读懂茶必须懂”茶之造”,造茶如弹琴者,品茶如闻琴者,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滋味。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掌阅iReader阅读分享#看看这本《茶经》吧!让你的生活丰富起来!@掌阅iReader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爱茶之人,自有一套茶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