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自由的文化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0 09:18:16
的评论所有大规模举报都是策划性的,这个文化圈子里最爱玩举报的,都是那帮张口闭口反举报的人,罗翔说的以遵纪守法为底线而大肆捞钱的就是台上那帮人,自由的文化是想表达而表达,不是觉得这事能火我就喷两句,京东这事干的和前几天贷款给农民工升舱的破广告一样,没冲突哪来的流量,笑果找了个奥美的当家人 ...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0 09:18:16
的评论不懂摩托,但非常喜欢这种自由的文化。许个愿,明年考个摩托车驾照BMW R18 Classic太帅了!现场Joyside超级嗨(我怎么到哪儿都能蹦)#DeeenaLife##看我R18般武艺#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0 09:18:16
的评论虽然因为太忙没空了解微博小画家二刺螈又又又又发生了什么,但是最大的感想就是,这几个月我花费时间写了十几篇文章,探讨创作自由的边界,如何维护亚文化圈子的生存,创作自由与人权等议题,那么认真又那么煞笔。 因为他们不是不懂,太懂了,完全懂谁是石头谁是鸡蛋,最大的恶也不敢对着最硬的墙 ...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0 09:18:16
的评论B站已经不是第一次给我推送国际歌视频,而且都是高赞,我认为B站即将迎来最严峻的考验。自由的社区文化已经靠近了危险边缘,未来决定B站生死的不是能不能盈利,而是这些国际歌视频里面的弹幕。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0 09:18:16
的评论现代中国寥若晨星的文化影响力标志-《傅雷家书》—-“审美的自由是一切自由的起点。”—悼念傅聪 拉萨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0 09:18:16
的评论在《一个女人看男人看女人》一书中,哈斯特维特将女性凝视分为两种。一种是沿袭了父权逻辑,也就是女性戴着男性目光的眼镜去看女性的凝视;另一种则是真正具有颠覆性的、一种敢于直面父权文化、包容且自由的女性凝视。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0 09:18:16
的评论现在是经济好了 有钱了 国内文娱圈子是一点好也不学啊 说唱和脱口秀 一个装逼无病呻吟一个嘴贱叨猫逗狗 打着解放思想文化自由的大旗 整你妈一堆糟粕 以前看王自健今晚80后的 也没说骂这个骂那个的 也很好笑啊 看现在的脱口秀段子 除了尴尬真没别的了 我是做不到对整个女性群体进行AOE侮辱的 因为我身边 ...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0 09:18:16
的评论“为避免福音事工被非核心的饮食争论所影响,而对当时外邦基督徒的要求。今天我们并不生活在对「勒死的牲畜和血」有文化敏感的地区,笼统而言,我们是有饮食自由的。……但仍然要强调,无论吃或不吃血,都要尊主为大,并以爱心彼此相待。” 认同以上观点基督徒可以吃血吗? | 微读问答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0 09:18:16
的评论我其实有时候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环境,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文化制度最宽松最自由的一代,为此我还是感到非常幸运的 苏州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0 09:18:16
的评论【职场宝典】可能毁掉我们的十样东西:一、没有责任感的享乐;二、不劳而获的财富;三、没有是非观念的知识;四、不道德的生意;五、没有人性的科学;六、没有自由的文化;七、随性而出的政策;八、没有理性的盲从;九、没有克制的欲望;十、掩饰错误的举动。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0 09:18:16
的评论#钢琴家傅聪感染新冠去世#傅老先生一路走好?说实话看到一些评论挺寒心的,我们只是知道傅聪加入英国籍这个事实,却不知道促使他做这件事的原因,那我们有什么资格在这里评头论足。促使他做这件事有很多原因,比如文化大革命,比如可能国内的音乐氛围不适合他,他向往更自由的音乐环境。很多人只是 ...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思考]在法律之外对偷情男女施加迫害的做法,曾在西方文化的大部分历史时间持续过,它们建立在相似的基础之上——圣书与圣人的神圣权威、对于宗教与社会多元主义的禁绝、对于性自由的恐惧、对于男性统治权的坚信。它们显然有利于维持父权社会的秩序,也显然不利于人类的幸福。—达伯霍瓦拉《性的起源》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因为你对自由的渴望,因为你对你所追求的文化的。和你这样的人组成家庭应该是很幸福的。因为你能用超出一般的人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因为你太理性还是因为你太独特?找到一个和你身心合璧的人也许真的太难了。所以,恐怕是这样。但是,茫茫人海,谁又能找到真正合适自己的那个人呢? 我是这样吗?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中国西门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思革认为,西门庆是封建时期向往自由恋爱的一个缩影,电视剧中将他恶搞成纨绔子弟等小白脸形象,严重违背了反抗封建礼教弘扬新社会思想自由的精神。这部闹剧,提供的全部是负能量,是误导群众,尤其是青少年。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看电影#记得好像推介过了,总之值得细细品味,摘抄:《海洋之歌》中的寻找自由则显得更加的浓烈和热切,更包含了对民族传统文化和自然的解救,所承载的东西都是所有民族说不清也道不明的乡愁,而对于自由的追求向往,对自然与古朴的回归,不都是全人类的共同的寄托么。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贪财好色不是人的固有和永恒本性。人性是社会环境和文化的产物。社会环境和文化永远处于变迁中。在一个物质短缺,恋爱不自由的时代长大的一群人,总是处于饥渴中,于是,贪婪好色就成了普遍的人性。当物质不再稀缺,恋爱更加自由,我们终会明白,与外界相比,人的内在有限性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