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普通读者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新鲜速递#粤剧泰斗【红线女】之子—著名作家@马鼎盛 先生携新书 《我与母亲红线女》作客#香港书展2015#,追忆母亲台前幕后的人生。开场不久,他现场唱的一段粤剧获得掌声一片。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母亲,过完最后一个生日后,一路追随他去马来西亚,像个普通读者一样听他讲课,这个场景让他至今难忘。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推荐艾伦·贝内特的《非普通读者》,一本很薄的小册子。看完对书虫很有启示和共鸣。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希望深圳“满城飘书香”1998年来深圳工作的姚峰,算不上一个“老深圳”,但他却是深圳“读书月”诞生第一时间的“目击者”。和普通读者相比,除了读书、买书,姚峰还写过书。为深圳写歌,为深圳人写歌。姚峰最后还没忘加上一句。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文字是一种奥秘!通假字,古今字,破体字,及各种一字形同义不同,或义同形不同的,我能说,以上那些字体,我都不知道么[吃惊][吃惊]遇到不认识的字,直接忽略,作文章者能不能在写书的时候,能不能在旁边带上拼音啊[笑cry][笑cry]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简易读之![失望][失望]早安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翻完《戊戌变法的另面》,断断续续看了接近一个礼拜。全书接近50万字,若用“释史”的方法写,估计不足十万即可完结。此书在各大榜单均居高位,但对于专业外普通读者而言,大有头重脚轻之感。故不联系朋友读此书,更不联系撒银购买。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书,是为了取悦自己!在自己闲暇时间看看,提升自己的内在!我什么都读,不是批评家,也不是学者,只是一个如伍尔夫所言的“普通读者”,没有那么高的教养……读书,只是为了自己高兴。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把读书方面分离出去新开一个号@普通读者Yanagi 有兴趣的人可以互粉~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查大侠说他最喜欢自己笔下的女角有程灵素,是含着眼泪来写她的。。作为普通读者何尝不是[泪][泪][泪],只恨金庸太残忍。。 武汉·光谷广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庞中英关于“外交话语权”,尤其是关于“中国外交话语权”的讨论很多。说实在的,“话语权”和“外交话语权”不接地气,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很难懂...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孔和尚文摘:最好的文章是陈超对《红色娘子军》改编与叙事变迁的论述。近年颇有些好事者把样板戏改成男女主人公情欲喷涌的色情版,以为这样做是“恢复人性”,结果普通读者和学术界都不买账。事实证明样板戏的原版才是合乎真正的人性的,而色情版只能证明这个时代错把低级兽性当作“普世价值”的人性了.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同意。至少要承认:1、程高本是目前最好的续本,也许会成为“后无来者”的“最佳”续本;2、自从出现了程高本,给了普通读者一部“完整”的《红楼梦》,达到了读者的阅读需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读者,功不可没;3、程高本出现后,从一定形式上保证了《红楼梦》的固定文本。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万漪·书】@万漪景观朱晨 先生推荐书单第83期:《非普通读者》—艾伦·贝内特。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一段私密阅读史——文学的力量何以改变一位最不寻常读者的生活:一部幽默精炼的杰作,一篇关于阅读魅力的严肃宣言,一部对政治与文学犀利讽喻的轻喜剧,一个耳目一新、为成年人而写的睡前故事。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推荐书单# 浩瀚书海,想要读些经典,怎样确定目标?毛姆受邀,推荐文学中的必读经典。他是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来挑选真正的好书。进来看看吧!#毛姆郑重推荐38本必读经典#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如今说起量子力学,普通读者最先想到的东西之一,大概就是所谓“薛定谔的猫”了。最近在书店翻书时翻到一句酷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个为显示量子力学的荒谬而设计出来的理想实验,最终成为了量子力学最伟大的“营销广告”之一。[嘻嘻]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同学餐聚,高中说你读了那么多书,该写写,我一向的推辞是当年读书太苦了,给累着了,想歇歇,这一歇就是几十年,对小说和话剧认识有偏差,这和当年读西方小说戏剧有关,中毒太深,总觉得小说和戏剧故事性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意识和内心,没有故事的小说和戏剧,一般方家读起来才好,普通读者不会待见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人在上了一些年纪以后,在阅读量有了质的飞跃以后,欣赏趣味自然会和以前不同——以我的观察,很多人都会从感性审美转入理性审美,兴趣点从文学转向史学和哲学等等,所以他们在成熟之后写出的作品也往往因为缺乏感性色彩,兴趣点和普通读者不再能够产生共鸣而失去了以前的很多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