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纯粹理性批判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喜马拉雅真是个好东西,居然有牛津大学讲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想想家里的《道德形而上学奠基》至今还在默默落灰。罗辑思维所有已有节目已经听完,还有这么多好内容,上下班路上开车时再也不无聊了。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提及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个几乎一致的评价是晦涩,是行文不流畅,是笨拙。这部著作发表后社会的冷淡反应超出了康德想象。直到一年后才有了了几篇评论,还都读错了康德的意思。围绕着康德转了一段时间了,咬咬牙,希望借助邓晓芒老师的讲座,能够了解点皮毛。打算花5个月乃至更长的时间。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我意识到,在理性超过感性的时候,我是不喜欢听有歌词的音乐的。这一点就好比诗人和写诗的人的区别,我也逐渐明白了我不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所有艺术在我这里,艺术的表达是胜过艺术本身的。如果有更好的出口,我大概不会喜欢艺术。这一刻我想起康德,和他的《纯粹理性批判》。我想,我该读书了。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盖伦·斯特劳森说,他最喜爱的哲学家是康德,每次听到“纯粹理性批判”这句短语,他都会不自觉地垂涎三尺。他强调:“这种反应听起来很荒谬,但绝对是真的。”#这个是真的真的!我中学有段时间整天咽着口水向人安利纯粹理性批判,虽然压根就没读懂,我就是想把这词挂在嘴边#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小逻辑,纯粹理性批判,梦的解析,简直多。后来才明白,不是那块料,就别搅那锅屎。//@TJ_A-su-a: 源氏物语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发现一切问题都包含在一个问题中:“先验综合的命题是可能的吗”?答案是肯定的,但问题的关键是,“人类是否给予对应的直视。”如果对应的直视不存在,则先验综合的命题就不成立。所以真正有价值的思考是,一,什么是对应的直视;第二,人类如何通过沉思获得这种直视。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一套8堂课。听听看? @网易公开课 《牛津大学公开课: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的研究领域是什么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第一次看到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就感覺他一定是個保守,嚴肅到不近人情的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怪不得写得出 纯粹理性批判… //@tres_kirkHammett:康德啊[doge]那个变态?永远住一楼那个?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如果我猜测不错,写这本书不是因为缺漏,而是为了通俗。写纯粹理性批判是由上而下,由形而上学的一般性来扩及具体,包括数学和 物理学的可能性。这样正统的哲学逻辑读起来显得晦涩,所以康老头子又从普通人觉得自明的物理学反向解释形而上学的可能性。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虹赤#「赤司,你在看什么书,蛮有趣的样子。」「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啥?一起吃午饭?」「《纯粹理性批判》,书名。」「哦。」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想读《《纯粹理性批判》讲演录》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果然还是功力不够,那《纯粹理性批判》还是放到明年暑假吧。高四,你好!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个人观点】这些说法有些以讹传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很厚,计有699页,实际上,并不晦涩艰深,还比较好懂,就是关键概念:先验知识、先验逻辑、感性、知性、分析判断、综合判断、纯粹理性的概念、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抓住他们的内在关联,凭什么有这些术语及针对性。康德的伦理学也不该忽视,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那些脱离实际,完全是自己意淫出来的学术文章就算了。当然,中国今天所有的财经作家跟美国的作家们差了一大截。当然,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发表的时候还是影响较大的,卢梭、歌德等影响也很大。但是,学术性著作毕竟难读一些,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是间接影响,当然是极端重要的间接影响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 课题笔记 # 康德的重要贡献是用心灵结构取代了世界自身的结构。此前的(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世界有自己的结构。(以为我们认识的世界就是世界的结构,康德认为没有物自体,或物自体不可知)(《纯粹理性批判》张志伟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