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赤地之戀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赤地之恋》读完了,感觉比《秧歌》写的好。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水中月读书笔记# 《赤地之恋》张爱玲。其实没有生活在土改/三反的政治环境下,是无法切身体会到时代给予人的悲剧的。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常常看到像曼璐、戈珊一样的摸爬滚打以致性格极端的交际花形象,她们的故事总能让我记忆犹新。这部小说很简单,很生活化,很真实,很平凡。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赤地之恋---红豆汤汁》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他一个人坐在沙发上,房里有金粉金沙深埋的宁静,外面风雨淋琅,漫山遍野都是今天。”这样荡气回肠的爱,表现出来却是丝绵蘸着胭脂。《今生今世》与《赤地之恋》现在不过是左手与右手的距离,其间悲欢,大约能体会一二。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张爱玲《赤地之恋》里描写了这种情况:地主不够中农凑,村里没那么多地主,就杀中农凑数。//@雷颐://@天放居主: //@何兵: 安徽当年还有1000多人等待执行死刑。忽然上面来函,执行了就执行了,没执行,就算了。1000多人捡条命。见安徽省志公安志。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1950年张爱玲到苏北农村参加土改,但无法写出要求"歌颂土改"的作品.52年她离陆赴港,54年发表了土改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借文中人物说到:老的地主清算光了,但◇党是否已经成了新的大地主了呢?而且较前更贪婪,更有势力""干部的确有许多已经腐化了,生活也一味追求享受”此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張愛玲應該參加過土改,否則寫不出《秧歌》《赤地之戀》 //@焦达De微博:其实就是玻璃丝袜+旗袍,没穿列宁装而已[嘻嘻] //@上海风华: 张爱玲的确是参与了这次会议。忘了谁说的。说张爱玲穿的格格不入坐在最后一排 //@焦达De微博:同意,据说还让其参加过土改,很难想象]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张写历史的功力稍逊。小说穿插大段大段人物闲聊政治枯燥乏味。《赤地之恋》和《秧歌》透露出张的政治洞察力,虽以土改为背景写的还是人情世故和男女爱情。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他吻她,那恐怖的世界终于像退潮似的,轰然澎湃着退了下去”。——张爱玲《赤地之恋》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评论@一只忧伤的小猴子 的博文【读张爱玲的《赤地之恋》】:"出版《小团圆》,网上扒真身,对桑弧导演的损害很大。想想张对于桑弧是不是有种情绪?一种是个人感情上的,据说桑弧和张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有人到桑弧家做媒,因为家人不同意,桑弧只..."查看原文:读张爱玲的《赤地之恋...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几天前看完的这本书,张爱玲的《赤地之恋》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一切都是那么悲凉,当时的中国什么都值钱,就是人命不值钱,男女主角的爱情怎么可以那么凄凉。不过,整个故事里面似乎也没有不凄凉的人物了[草泥马]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2016读书琐记】之六《赤地之恋》。这篇并不是张爱玲满意之作,听说写作的提纲是经别人事先拟定的,但张的文字却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比起《秧歌》无声的苍凉感,《赤地》则是有声的哀痛,文章的最后有点荆轲赴死的悲壮,又有绵针扎人的苍凉。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过《赤地之戀》 我的评分:★★★★ 狰狞的时代,赤果果的讽刺。。禁书了吧该算。。 网页链接 来自@豆瓣Ap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我觉得夏志清先生的安利我吃得最开心,由于资料欠缺,他写我张女神就写到秧歌和赤地之恋(其实我觉得赤地之恋写的不好),我现在都想帮他把雷锋塔易经小团圆少帅给续上。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青菀: 张爱玲爱国否? - 知乎看她的文,一直以为她在意的是细碎的感受…觉得不应该把这种标签安在她身上…嗯嗯,准备看下小团圆,秧歌和赤地之恋…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赤地之恋》里记忆深刻的片段,居然是和戈珊偷情以及刘荃用墨汁涂改二战照片的工作,还有最后刘荃在战俘营里不相信任何人而说要回大陆,与奥威尔有些异曲同工之妙。就是该书后半段,第一次出现“中共”一词起,整个儿地开始另一种政治宣传,加之纯想象而成的情节,颇有某功玄幻小说之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