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赤地之戀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过《赤地之戀》 ★★★★ “一脚深一脚浅的感觉,有的地方挥洒自如,有的地方匆匆带过。最后那一个结局,毛骨悚然。”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粤语《搜神记》 搜神记 国语《赤地之恋》 赤地之恋 是的我很久么听歌惹。[拜拜]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和朋友聊微信,说最近开始看一些张爱玲的传记,过了五分钟邮箱叮的一响,没主题没内容,就一个PDF附件,标题《赤地之恋》。#有这样的朋友我也真活得挺值的#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重读《赤地之恋》,在张爱玲的作品中略显粗糙(《秧歌》要好一点),但她对政治有种奇异直觉,是少有在五十年代就看透土改本质的作家,“眼前明摆着的事实,这只是杀人越货“,第一部分里两个质疑土改的年轻人相爱,“他吻她,那恐怖的世界终于像退潮似的,轰然澎湃着退了下去”。by @阿花的伊萨卡岛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昨天看完赤地之恋,明天秧歌,然后少帅。至此张的书就没遗漏了。今天晚上必须出门活动,太闷了。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赤地之恋———红豆汤汁】一剪时光,静观岁月搁浅,一撷嫩绿,轻挽山恋翠谷,留住不许沧桑的容颜,把记忆里那些最美的情怀,秀出一枚多情的红豆,刻下相思的印记,只为了前世里那一场约定,哪怕守候上千年,仍不慢不急,安之若素。@南通的吃货 @__吃遍南通__ #南通美食随手拍##南通美食分享#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1950年张爱玲随团到苏北农村参加土改,52年离开大陆赴香港,54年她发表了土改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她借文中人物之口说:“ 老地主清算光了,x党是否已经成了新的大地主了呢?而且较前更贪婪,更有势力。” 其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性令人惊叹!此后张爱玲的作品在大陆长期被禁! (转)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张在1950年到苏北农村参加过土改,详情可看Wiki//@洛之秋: 右边搞混了赤地之恋和秧歌,前者是受美国新闻处委托创作的,她自己也不满意,后者不是,其素材源自46年在农村的见闻札记。 //@南渝霜华:张爱玲根本没下过乡,那么为什么写这种东西呢?因为是在香港拿了美国新闻处的美元编造的。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过《秧歌》 我的评分:★★★★ 是和《赤地之恋》一样描写土改时期普通人物的一部小说。身在吞噬一切的浪潮之中,每一个个体都只能是被无情的裹挟和摧残,毫无招架之功…话说张爱玲对政治和社会的嗅觉真是敏锐和准确,若不是毅然离开大陆,想... 网页链接 来自@豆瓣Ap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名人一事# 【眼光】1946年丁玲参加土改后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宣扬阶级斗争,赋予土改以正义性;55年丁玲被打倒,遭长期迫害。1950年张爱玲参加土改后写<赤地之恋>,质疑土改是农民在实际利益的诱惑下而放弃传统伦理道德,敏锐地觉察到只是旧地主被清算,更大的新地主在到来。52年张爱玲离开大陆。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横批引用张爱玲的“赤地之恋”[笑cry]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我觉得拿张女神当枪还是当靶子都是蠢得令人诧异,是,张女神是写了赤地之恋,是写了秧歌,但是归根到底这就是个舞台,甚至我都不认为张女神在庄重地谈人性,她谈的是扮演者与角色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