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中国大历史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唯有读书是良药,第22本—《中国大历史》。 深圳·青青世界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发现《万历十五年》和《中国大历史》都出精装的了,有些怀念以前拿自习课来啃万历十五年但是几乎看不懂的日子了。有些时光终究是回不去了啊。中国大历史貌似花了我两年的时间才看完的,本来空闲时间也不多,有空就随便看看竟然也看完了,不敢说学到多少,但也有个新的思考方式吧。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书会# 去年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大家意犹未尽,今年读《中国大历史》感受历史整体的脉搏。决非去探究历史上发生过什么,真假也不需要甄别。只想了解之后,能够知道中国为什么今天会是这个样子。历史是的大轮回,执政者没有慧根就给人民带来畜生道般的苦难。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中国大历史》得感受,中国的历朝历代凡是有“兴”的事件,都是靠一个人,而很少是一群人。这是为什么?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末尾讲到政治学问、学问政治,惊叹!——评论观察者网「韩毓海:回望千年治理经验,“改革与反改革”思维无法理解中国大历史」韩毓海:回望千年治理经验,“改革与反改革”思维无法理解中国大历史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我刚在@微盘 发现了一个很不错的文件"中国大历史.txt",推荐你也来看看哦! 中国大历史.txt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暑假开始。思维佛经,读《中国大历史》,练毛笔字,做高考题。最主要是提高修养,心平气和。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过《中国大历史》 ★★★★★ “重分析轻叙事,撇开结论是否认同不说,在分析上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算是比较全面了。从内容上说的话主要是历史必然性和社会主义与货币管理技术上的兼容性不完全认同。最后好..”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好读书,读好书#【黄仁宇:《中国大历史》】黄仁宇先生是史学界的异数。他的“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从而高瞻远瞩地考察中国历史的“大历史”观在史学界影响深远。从历史观点和著作风格来看,他继承了钱穆先生的特点:作一个真正的平民学者。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帝国逻辑而是在中国大历史的朝代更替、政纲兴衰过程中,在不同应对策略试错竞争中,经择优淘劣的演变过程而发展起来的。 特定的历史背景、权力的意志、既得利益的固守和途径依赖等诸多因素都在塑造、影响着这一过程的速度和方向。 中华帝国的治理逻辑(下) 中华帝国的治理逻辑(下)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我想读《中国大历史》: 网页链接 来自@豆瓣Ap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摘抄#军饷是根据一年354天发放的,但赋税是按照阳历收取的,在税收和军饷之间,国库每年都要面对11天的差额或者说每收32年的税就要支出33年的军饷。有些人认为这种循环是帝国动荡的根源(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里也提到能否有效数字管理税收是统治安稳与否的关键)靠到底能不能有效数字管理我的体重啊!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2015读书计划#28.这本书看了很久,今天结尾。涉及的知识点太多,可记住的太少。能够写大历史的都是大师,何况是横跨上万年的中国大历史。如果高中时期有幸读到这本书,那对历史的纵向把握会很系统,也不乏有趣的细节。如葛兆光所言:这是一部举重若轻,以简驭繁的大历史著作。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先睹为快# 樊树志《晚明大变局》——樊树志先生五十余年明史研究及对中国历史思考的结晶;推进晚明史研究之新作,对中国大历史的发展变迁提出新见解。基本信息——作者:樊树志,中华书局,2015年8月出版,16开, 定价:58元,书号:ISBN978-7-101-11100-2。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好读书,读好书#【黄仁宇:《中国大历史》】黄仁宇先生自序:“本书作者不是哥伦布,他没有发现新大陆。可是他像一个普通船员一样随着哥伦布航行4次,亲历牙买加、洪都拉斯诸地,回到西班牙,说的确有一个新大陆的存在,听的人还说他在胡讲瞎吹,那也就怪不得他不耐烦了。”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好读书,读好书#【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中国大历史》是历史学家黄仁宇体现其“大历史观”的一部专著。该书注重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对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状描,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有人评此书: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