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茶之书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可以考虑冈仓天心作品《茶之书》。//@duuyuunn:有没有从美学角度谈日本的书? //@渡口书店:走近日本。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2015阅读#078,李泽厚《美的历程》。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好久,到最后还是越看越潦草敷衍。我的水平目前看它还是有些吃力,和《茶之书》一样,格局太大。我比较适合通俗易懂的,例如《小顾聊绘画》这种。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那日看罢《茶之书》,瞬间萌生了一个念头:人生,曾经只为求个明白,自此,只愿糊涂地活着。人生行至不惑之年,庆幸自己真的可以从此不惑。自此或者是明心见性也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也罢,人生,时刻了知自己是谁,在哪里,在做什么,为何而做。才是最重要的。人生,能为自己活着,才不枉此生。。。。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个人以为,这是迄今为止看到的对茶道最为精准的诠释: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茶之书》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过《茶之书》 我的评分:★★★★ 我看的日文版,除了字里行间把本族文化说成东方文化的代表的语气之外,是不错的理解日本文化的书。茶道跟现在日常生活的审美情趣也相通。对千利休好有兴趣。 网页链接 来自@豆瓣Ap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存一下:《茶之书》冈仓天心 假期: 跑步一小时 白天自学心理学哲学 看书 做茶酿酒做美食 晚上打工卖货。 没事干我就会抑郁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跟艺术一样,我们区别不同时期和流派的茶,其沿革过程可以粗略分为三个阶段:煎茶、点茶、以及淹茶,现代的泡茶属于最后一种。对茶不同的玩赏方式,标示出具时盛行的精神思想----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呈现与表达;不经意的举动,反而总是泄漏出自我内心的最深处。(摘自《茶之书》)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下了几场雨也没能缓解暑气,在这样的日子里自然而然想到的甜点便是慕斯。去京都赶上酷热的天气,吃个抹茶冰淇淋通体都清爽起来,于是抹茶就成了慕斯的绝配。冈仓觉三在《茶之书》里很巧妙地称抹茶曰‘自然主义的茶’,所以重点即在这自然之妙味。小清新抹茶慕斯,配白巧花瓣、蜜豆和烤柠檬。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对晚近的中国人来说,喝茶不过是喝个味道,与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并无关联。因为“长久以来的苦难,已经夺走了他们探索生命意义的热情”,所以中国人的茶仍然散发香气,却“再也不见唐时的浪漫,或宋时的礼仪了”。《茶之书》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老魏观茶#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不可能的生命中,为实现某种可能所做的温柔试探。--冈仓天心(《茶之书》)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午后的阳光照亮竹林,山泉的欢欣跃于水面,沙沙作响的是松树,还是壶中的沸水呢?就让我们渴望无常,而非无限;只不过,当事物之美横现眼前,若是我们痴傻不愿离去,却也难免。”——《茶之书》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事情莫要做绝,做事留点余地 日本人仓冈天心所写的《茶之书》中,有这么一则有趣的故事:茶师千利休看着儿子少庵打扫庭园。当儿子完成工作的时候,茶师却说:“不够干净。”要求他重做一次。少庵于是再花一个小时扫园。然后他说:“父亲,已经没事可做了。石阶洗了三次,石灯笼也擦拭多遍。树木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茶之书》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终于要解脱了,在手机里下载了大明宫词、柯南剧场版6、7部,伪装者,和《茶之书》《京都古书店风景》留着坐车看,看看车外的掠过的风景,高大的树木,流淌的小溪,天空飞翔的鸟儿,驴子拉的车上的农民,感觉超棒。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翻出一包十年熟陳,顏色與陰天互話。“茶對我們而言,已經超出了飲品的概念,它變成生活藝術的一種信仰”~岡倉天心《茶之書》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晓勤印象263:茶叶 我的茶叶喝完了,忘记了续货,没有茶我好难受[泪]一直想学习茶文化,收集了有关茶的内容,比如书有《茶之书》,视频有《茶文化与茶健康》、〈魅力中国茶〉等,系统地学习一下自己感兴趣的东东。不行,我要找茶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