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谈读书 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在街上碰到几个好朋友,谈了谈读书的时候,越聊越感伤,活的是人模狗样的[泪][泪][泪][泪][泪][泪]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这段时间,优酷又开了个看理想系列。梁文道一千零一夜谈读书,陈丹青局部讲绘画,马世芳听说聊音乐。此外袁腾飞还有个袁游,一边访古迹一边讲历史;还有腾飞中国说在讲春秋史。马未都的都嘟挺长时间了,讲完脱口秀还会鉴赏一件古董,也可一看。知识类节目越来越多,有空继续写点… 点评一下比较喜欢的几位脱口秀主持人——高晓松、罗振宇、吴晓波、宋鸿兵、窦文涛、梁文道、梁宏达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徐建融先生谈读书: 这几个阶段没有经过,求补课殊难,可通读古代汉语(王力)十遍,每天坚持一到两小时,五年可粗通。读书之要,学问家在求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书院声音#【书院谈读书这件小事】这个年月,“读书”一种本该作为生活常态的行为也渐渐受到狂热的推崇,我们总是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的书单:“某某名牌大学推荐书目,某某知名人士推荐书目,某某作家推荐.....”读书更应该像吃饭、走路,本就是生活的一种常态。 #书院声音#【书院谈“读书这件小事”】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暮诵】现代青年颇有非新书不读的风气。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我所指不必读的书,不是新书,是谈书的书,是值不得读第二遍的书。——#朱光潜#《朱光潜谈读书》(图为全球第二大书店雅典人书店)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陈少文老师谈读书方法 陈少文老师谈读书方法(分享自 @优酷)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经典微阅读」吴晗谈读书l 「经典微阅读」吴晗谈读书l孟夏为你阅读l第209期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谈读书#小伙伴们,乃们觉得整天公交车上读电子书,车晃来晃去,眼镜盯着屏幕,不眼晕头晕么?地铁还算平稳,但还是无法理解,所谓以公交地铁为媒介来读电子书,不觉得是对眼睛最大的伤害嘛!其实这路途上的时间,完全也可以用来各种思考啊……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Of Studies 译文赏析:Of Studies 谈读书 1.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东旭:读书是为了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能。 王佐良: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文字版>> 网页链接 (新浪长微博>> 长微博_长微博工具_长微博生成器:新浪长微博官方网站)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世人皆谈读书,然爱书者甚少。纵使懂书者,书途亦不同归。有人附庸风雅,有人坐而论道;有人不求甚解,有人优哉游哉。正所谓书出有因。书生意气,迥然不同。作者也好,读者也罢,有人做了君子,有人成了恶棍;有人天下为家,有人身陷囹圄;有人声名鹊起,有人名声扫地。说到底,读书是一种境界![话筒]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看朱光潜先生的《谈读书》,非常愉悦,像他温文儒雅的在我对面坐着,侃侃而谈[害羞]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浅谈读书为甚?##一个法盲者的悲哀# 死读书 读死书 读书死 读了20年的书 一个简单的酒驾交通事故都无法按正确程序解决不能给予半个善良温和的文盲亲人半点帮助 我很痛心自己读了20年书却让自己葬身无知 同时当事理 法理 和情理碰撞时中国人往往愿意走情理这步棋 也因此让好人继续受伤 让坏人逍遥法外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再谈读书与行路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谈读书》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优秀的论著往往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人文性及内在逻辑性,而挑读、跳读恰恰破坏了阅读对象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不可能把握其丰厚的内涵及作者的用意。大家都认同读书学习是一种智力训练,既然碎片化阅读严重弱化了读书人所受训练,说这种阅读方式会使人“弱智”,并不夸张。——川大杨天宏老师谈读书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作家麦家谈读书】阅读有什么好处,不读书的人是不知道的。因为不读书,你可能连自己都不认识;因为读书,你可能了解所有人,包括五百年前和五百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