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中国历史研究法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吾以为历史之一大秘密,乃在一个人之个性何以能扩充为一时代一集团之共性?与夫一时代一集团之共性何以能寄现于一个人之个性?申言之,则有所谓民族心理或社会心理者,其物实为个人心理之扩大化合品,而复借个人之行动以为之表现。——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黄仁宇先生所著《中国大历史》(macro-history),其从民族、地理、宗教、哲学等大视角下,采比较性研究法,串起中国历史线索链条。将黄巢进军路线在美国地图上标记,把朱元璋封疆与俾斯麦守土类比可见一斑。唐之开明宋之繁荣(第二帝国)明之自省清之勤奋(第三帝国)等等。 北京·沙河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回复 袁蔼雯:我听了也觉得挺有收获的” 我正在听《钱穆 中国历史研究法 10 历史教育的几点流行的误解》钱穆 中国历史研究法...(分享自@喜马拉雅FM)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书”焕青春,“阅”筑梦想#钱穆先生反对用西方的概念、术语来解释中国历史,而是将目光投注于国史发展的特殊性和个别性。《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就对中国历史文化大义进行了阐述,揭示出中国历史的真相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演进。@安师大文学院团委 @安徽师范大学江南诗社 @鲨鲨鎏 @闲古良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當知各人的成敗,全視其志業。但“業”是外在的,在我之身外,我們自難有把握要業必成。“志”則是內在的,只在我心,用我自己的心力便可掌握住。故對每一人,且莫問其事業,當先看其意志。——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梁启超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也不好懂[晕]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天那噜,梁启超先生著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比《党员,党权与党争》还难啃[生病][生病]这半白话文半文言文,臣妾做不到啊[笑cry][笑cry][笑cry]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任公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文大于白,读起来少许晦涩,且信息量大,一日仅读20页。而5年后的补编也白大于文,读起来通畅的多,不知不觉三天就看完了。 可见白话文的推广过程与速度,也可见白话文的重要性。 (不发朋友圈的原因是怕[奶牛] 老师看见我现在才看完这两本!)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此两语,在中国经济史上,两千年来,乃为国人最所服膺…即使我们把来用诸今日,仍觉切中时弊…20世纪在世界并不穷,人口生殖率也不弱,所患只是在不均和不安…若专从经济着眼,一切仍只以经济为主,则此后世界将永远无法得均得安——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这几天特别粗糙且断断续续的读完了钱穆先生著的这本《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次感想不多,可能是我这几天太惫懒了[口罩]以至于心静不下来。怪不得古人读书需沐浴焚香,这仪式未必有多么重要,但却是一种态度。[大笑] 唐山·紫金城花园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现在人喜欢发"为学问而学问"的高调。其实"学而致用"也不可轻视。为甚么要看历史,希望自己得点东西;为什么要作历史,希望读者得点益处。学问是拿来致用的,不单是为学问而学问。——《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梁启超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过《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做史方法 网页链接 来自@豆瓣Ap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窃谓治史者当先务大体,先注意于全时期之各方面,而不必为某一时期某些特项问题而耗尽全部之精力,以偏见概全史。当于全史之各方面,从大体上融会贯通,然后其所见之系统,乃为较近实际。其所持之见解,乃得较符真实。而其对于史料之搜罗与考订,亦有规辙,不致如游魂之无归。——《中国历史研究法》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发表了博文《《史籍导引》(三、史著,+四、文学)》三、史著《国语》——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历史著作,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梁启超在他的《中国历史研究法》里称它《史籍导引》(三、史著, 四、文学)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装逼二人组】 中国有中国自己的国家、民族与历史传统,几千年来的国情民风,有些处.迥异于他邦。若中国人不能自己创制立法,中国今天将永远无望。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梅春来律师:前面的话来源于钱穆吧?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阅《中国历史研究法》,服膺任公历史解读。闻《书法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