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茶之路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茶之路的書已售完,我9月7日到北京再看//@殷德俭民族摄影: 《缅北监狱》出版后,不知@攝影人阮義忠 老师看到没有?想吕兄会赠阮老师的。看到老师昨在沪夏楠茶室,她那有书,想阮老师应能看到了。为今后把黑白照片印的更好,要多听老师的建议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感谢,签名版已不多,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桔子酒店早餐內容極簡,與空間設計風格相符。餐廳窗外靠牆角落的竹子綠意煥然。上海書展開幕日上午接受新浪採訪、晚上簽售,抽空買了10冊上海譯文出版的《毛姆文集》,才讀幾篇就像回到了初中初識這位文豪時的心境。昨天在“茶之路”空間待了一下午,工作坊上海站的學員特來相聚,感覺課好像還沒上完。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学茶学了这么久,,我还是不觉得我会做茶,,爱茶滴我,,茶之路,我会坚持很久很久,,走很远很远。想太多失眠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今天#南国书香节#西山居展位~好大的屏幕在放剑三的视频~简直好看!!电影既视感!犹豫好久,买了本看了会心情有共鸣的黄叽传~放弃设定集和腿子的画集~抽奖没抽到九霄[悲伤]本来想给师姐搞一个,可惜抽的的是胸章~old先的画集超级帅!舍不得拆~下手了本《茶之路》,嗯…我会看的[doge]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这几日在上海,从PACC和龙美术馆,到且坐和茶之路空间。来不及记录,彷佛只有片刻的停留,它们就成了生命中的印迹。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人们对恶形恶状事物,总是缺乏美好想象,比如老茶头。喜欢老茶头韵味,却半信半疑节制品饮。老茶头为何物?渥堆发酵过程中在边缘处凝结的「锅巴」,被铲下来?鲜叶释出的糖分与茶青搅拌而成的「疙瘩」,被筛出来?在《茶之路》发现老茶头喜人来历:最细嫩的芽叶在温度和压力下形成的。@且饮且读--两且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北京路联合书店深处别有洞天的茶之路茶室。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先生每次有好茶,必定会留给我品尝,只有尝遍百家茶,才能真正读懂茶,武夷茶人向来自重,很多茶人更是打击诋损别人家茶,又多少人能做到面对一泡茶,不带任何情感纯粹的去品它,我想只有从心底真正爱茶之人,才能做到爱茶而不言其他,装腔作势惜茶之人拿泡好茶喝不明白的又何其之多,学茶之路漫长,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茶之路*器# 景德镇陶艺家董全斌的最新作品:「止」铁胎花影茶碗。凝视间难以忘怀的美。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工作坊才圓滿,接著天天都有採訪與分享。昨天應1881婦女團體之邀去聊《我的生活,我的創作》,台灣同鄉們還陪我一起到〈茶之路〉看李止的展覽〈山行〉。晚餐後回公寓倒頭就睡,醒來看到學生設計的《人與土地》展覽海報。歡喜發佈,權當給博友們的請柬,4日開幕6日講座,歡迎大家來琉璃博物館共聚一堂!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上下“清凉茶会”,来自东京的岩崎直子,“茶之路”的小伙伴们,一起分享美好“夏日周末”@上下SHANGXIA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茶之路-《生活月刊》... 茶之路夏茶席之煎茶@茶之路RoadofTea @夏楠 于@上下SHANGXIA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上海茶之路,山行布展现场,可惜我要月底才能前往,谢谢策展人夏楠,谢谢几位过去帮忙与记录的师弟,谢谢[抱拳]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茶之路空间。龙美术馆。(图3、7 拍摄/陆)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学茶之路,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学茶,你一定要慢慢来!记得5年前刚接触茶饼时,它的优点,就特别感兴趣,通过学习的知识,并花本钱尝试实践,不断的学习请教交流改变,现在每年收获稳定的销量,我想这就是知识在实践中坚持的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茶之路“清凉夏茶会” | 迎宾茶:一保堂的冷煎茶 | 高嶋宗则老师:里千家抹茶 | 岩崎直子老师:景谷大白和文山包种野放 。我很喜欢,不多评价,茶之路等同于品质,令人佩服的是两位老师和整个团队对一次茶会长时间的精心准备和每一个小细节的排练 谢谢你们的用心![花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