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茶之路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茶之路》出版不到一年加印5次,一本充满诚意的书。我们相信已经找到了沟通情感的媒介,那就是茶。随着路越走越久,领会也愈发加深。从《茶之路》到茶空间,一切因茶而起。期待已久,终于到来。 从《茶之路》到茶之路空间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茶之路,冯君蓝,一个让人向往上海的理由[害羞]//@夏楠:準備開幕足足耗了3個月,很不容易。但也都經過來了。感謝很多人的幫忙!期待大家來坐。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茶之路,自2013惊蛰后启程,一年踏访八省主要茶区42座茶山,拜访茶农制茶师百余人,出版四辑别册,2014年9月《茶之路》新书上市,至今加印五次。一切在于发觉的缘分:茶归山林,人归自然。一碗见人情,一室见天地。从《茶之路》到茶之路空间:从《茶之路》到茶之路空间 7月4日起茶之路空间开幕,我们等你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茶之路空间首次迎客,从中午到晚上喝了无数茶。没料到马岭拿出吕礼臻老师送的1920年代奇种,傍晚时又开了唐望的黄芽金针。专程来上海,赶上蹭好茶(我那块还封存着舍不得开),太值了。photo by 杨立毅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是以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枣庄·八大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茶##茶之路##蒙顶山石花##蒙顶甘露# 读书笔记之—蒙顶石花&蒙顶甘露:石花和甘露,味道上并无太大区别。只是石花外形扁直匀整,带银毫;甘露弯曲细紧,墨绿油润披银毫。85度左右水温,石花用下投法,先投茶再注水;甘露用上投法,先投水再投茶。当地以是否落水沉来评价甘露的优劣。图1-4石花,5-9甘露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展览行~昨晚茶之路~一桌茶、一张展览作品、一件美学器物、一本与茶相关的读本~用心一定能感受到温度~谢谢夏楠妹和马岭兄的好茶接待~[拥抱]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茶之路,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提高……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茶话】茶烟,若隐若现;茶香,绵绵若存。聆听茶语心,醉在…茶之路。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正如书中所言:“我们相信已经找到了沟通感情的媒介,那就是茶。”—《茶之路》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做了茶,才知道它有多美,有多爱,喝一次爱一辈子,幸运自己选了茶,但现在还没深入精髓,但会一直坚持做茶,茶之路越走越好~~~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和静清寂,禅茶一味。三年茶之路,三国茶之旅,用心在做茶,幽香沁鼻端。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借一下茶之路空间开业那天摄影师拍的图,这批麻酱酥还剩少许腰果的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赴信阳科技考茶团#2015.7.14.~返程。一周的社会实践结束了,但是求茶之路永不停歇,爱茶之心从不改变。大感谢:感谢贺老师@茶客贺巍 的悉心指导!感谢@蓝天茗茶 的盛情款待!感谢谢师傅!感谢张师傅!感谢李师傅!感谢各种TV![嘻嘻]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且听风吟的日子,与书为伴,一本茶书读得入梦都与茶相遇,杀青、揉捻……,梦里走了一段寻茶之路[微风][微风][微风]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发表了博文《茶艺术培训︱越泡越美》不觉,已和各地爱茶姑娘们相处足四天,她们从懵懂疑惑,到略有所知;从个性张扬,到平静温婉;虽学茶之路漫长,但每每看见她们对知识的热情,对学习的认真,对自身的改变让人感动茶艺术培训︱越泡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