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词与物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从两个月前做整理福柯头条开始,一直在手机上看着《词与物》,理论虽阐述明晰,但前半部分所涉及的思考脉络和视野令人汗颜,始终觉得晦涩,读到熟悉的现代思想才渐入佳境,晚上一口读完,福柯不仅是对现象学哲学的精彩超越,更又对尼采的谱学行为进行了复苏,读来更觉的表象如此伟大!福柯令人叹为观止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人将被抹去,如同大海边沙滩地上的一张脸。——福柯《词与物》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抄:《词与物》的副标题不是人文科学唯一的考古学,而是人文科学的一种考古学。这不仅敞开了学者特有的谦逊的胸怀,即他“不是那类对或想对无论什么样的科学都拥有真理话语的哲学家”,而且还亮明了福柯一贯的拒斥立场,即他完全否认有什么科学的科学能在整个科学中发好施令,起着普遍裁决、判决和见证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谈戈达尔的《电影史》:“这就好像读福柯的书却无法证明他说的是真是假,比如在《词与物》中他说‘某位不知名的医生曾经说过’,但我不知道这位医生到底说过没有,他之前之后又说了什么” [偷笑]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胡乱点找到了个好玩的东西[笑cry]福柯书的日译本名字2333。1《规训与惩罚》2《词与物》3《性史》第一章认知的意志4《性史》第二章快感的享用5《性史》第三章关注自我。看着不同的真的好好玩2333《《话说该碎觉了,不然明天哪有力气早起来吃威维尔卡[偷乐]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暑期论文提纲:师大附中话语精神分析(暂题) 何为话语伦理 对话语的精神分析方法 表述的快感与现实困境 文化人类学标本:“文革话语”再探讨——以师附官方话语为例 现代文明与现代性:词与物对应现状分析——以师附主流文件为例 后记:空白与沉默——失语的石碑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动词“是”之所以在语言的界限上统治,这既是因为它曾是词之间的最初纽带,又因为它曾拥有基本的断言力量:它标志着语言的入口,指明了语言的特殊性,并以一种不能被消除的方式,把语言与思想形式关联起来。——米歇尔·福柯《词与物》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该团伙年会应该去上海开几天,然后再到嘉兴租条游船继续开会。//@法医Z: 完全的物化,人欲的完全性商品化,新巴比伦城圣殿的诞生。我现在越看福柯的《词与物》里面,“人”只是一个历史概念(文艺复兴后),“人”这个概念也必将随着历史如沙滩上人脸一样被潮水抹去!福柯不愧是这个时代的先知啊…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文学所要做的,只是在一个永恒的自我回归中折返。在语言像流传的言语那样成为认识对象时,会以一种严格对立的样态重新出现:词默默地和小心地在纸张空白处排列开来,在这个空白处,词既不能拥有声音,也不具有对话者,在那里,词所要讲述的只是它自己,词所能做的只是闪烁在自己的存在中。《词与物》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词与物》:新晋导演的“未择之路”■李双。如果要下定义,无疑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电影。而导演只是木讷地笑两声,仿佛很不好意思。可以说,电影本身就是一座巴别塔。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有情物》之九十七《木棉集》:《有情物》之九十七《木棉集》—— 《木棉集》——对词与物的一种可能的生成形式的时间叙事 (子月).十二月的木棉树 十二月,只有植物学家能把你辨认。 入夏以...文字版>> 网页链接 (新浪长微博>> 长微博_长微博工具_长微博生成器:新浪长微博官方网站)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乍一看还以为讲谁呢[嘻嘻] //@法医Z:完全的物化,人欲的完全性商品化,新巴比伦城圣殿的诞生。我现在越看福柯的《词与物》里面,“人”只是一个历史概念(文艺复兴后),“人”这个概念也必将随着历史如沙滩上人脸一样被潮水抹去!福柯不愧是这个时代的先知啊…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福柯《詞與物》:動物可劃分為:一、皇帝所有的。二、有芬芳香味的。三、馴順的。四、乳豬。五、鰻螈。六、傳說中的。七、自由走動的狗。八、包括在目前分類中的。九、發瘋似地煩躁不安的。十、數不清的。十一、渾身有十分精緻的駱駝毛刷的毛。十二、等等。十三、剛剛打破水罐的。十四、遠看像蒼蠅的。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福柯的《词与物》?!让我马了听听看和书或者结构主义(好吧他不喜欢被这么分类)有什么关系……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灵感应该是来自福柯《词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