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恶心理学下载
邪恶心理学目录
第一章 看透内心那点儿小邪恶——从心理层面认识人性
内心邪恶的白日梦——犯罪妄想
对亲人的邪恶——丢失的人性
以正义的名义——从个性的消失到人性的消失
面对自己的“图谋不轨”——性的自然属性
神性和魔性的较量——厚黑学的心理动机
第二章 从心底那点邪恶到犯罪到底有多远
真有人是天生邪恶的吗
犯罪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笨贼一箩筐——每个贼其实都是笨贼
为什么说犯罪者都有心理缺陷——综合动因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二八分帅帅哒,爱惨这个剧了。心理学双重人格,邪恶和善良![飞吻][飞吻][飞吻]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乖,摸摸头」,「地道美国」,「邪恶心理学」,「蔡康永的说话之道」,心理学大师萨提亚的「新的面貌」和「沉思冥想」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乖,摸摸头」,「地道美国」,「邪恶心理学」,「蔡康永的说话之道」,心理学大师萨提亚的「心的面貌」和「沉思冥想」@命运是对手永不低头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自闭是自恋最终的表现。———《邪恶心理学》 蓟门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看一本邪恶心理学咋那么多人劝我啊…邪恶有罪吗…好像总是无法面对邪恶,死亡,灵魂什么的字眼。我们在怕什么…怎么来的这些恐惧…真让人着迷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今日推荐# 《你说你是精神病你就精神病了吗?》(本文摘自 卢正华《邪恶心理学》)全文: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想起多年前读过一本叫《邪恶心理学》的书,书中不乏对“人性本恶”观点的明示暗示。看完<Gone Girl> ,我想也许这种观点存在正确的理由。[生病][衰]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发表了博文《什么样的人容易吸毒成瘾——药物滥用》什么样的人容易吸毒成瘾——药物滥用——————本文摘自《邪恶心理学》第四章第二节说药物滥用好像有些官方书面化了,我们习惯于用两个字表示这件事情,那就是:什么样的人容易吸毒成瘾——药物滥用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如果把【Evil邪恶】的英文单词翻转过来, 就成了【Live活着】。 ·····撒旦原来是人类灵魂的 以含“光之所有者”之意的Lucifer为名也是为此。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撒旦成了最大的敌者··· ——— 摘自《邪恶心理学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有些人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有问题,所以形成不良的解决问题的思维,容易走向粗暴邪恶之路。另外,心理学上讲,人的心理有补偿或修正作用,但补偿未必能完全弥合缺陷,修正也未必全然奏效。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横沟正史部分作品里的女性角色,耽于男性的性暴力。乱步的变格,清张的恶女,这些举笔畅想异常世界的男人,对女性既充满爱,又满含着邪恶夸张的扭曲。从心理学角度看,三位大师内心深处都有对自己生理的自卑,和男性性能力的妄想(笑 果然必须与普通人相比不正常,才能创作出优异的作品。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坐听大树老师畅谈流氓之道,好萌的一个萝莉控[嘻嘻]、好邪恶的心理学老师[嘘] 芜湖万达广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老实说,在这么邪恶的技术面前,什么心理学的弱爆了(尽管我承认多多少少从中获得了助力),脑科学还有点意思——它带有一点“以技术(恶)对抗技术(恶)”的色彩。换句话说,“现实”、可用些。虽然技术本身是危险的,技术越来越难以在“技术是中立的,关键是使用它的人”这句无用的废话的掩护下存身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我刚在@微盘 发现了一个很不错的文件"邪恶心理学 真实面对谎言的本质.pdf",推荐你也来看看!邪恶心理学 真实面对谎言的本质.pdf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权力让人变得邪恶】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心理学实验证实人只要有一点权势,就很可能会作威作福。他们的实验安排三个人一组,一起阅读一篇文章,两个人谈心得,一个人打分,讨论时会提供四块饼干。他们发现那个“打分者”远远更可能拿最后一·块饼干,不在乎吃相,并且不收拾饼干渣。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在图书馆看见一本邪恶心理学,这一段写的是吸毒者有哪些共性,关于第三条我不服…[斜眼]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书籍《路西法效應》 (来自豆瓣) 标签:邪恶心理学。善恶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再善良的人也有阴暗面,压制人性阴暗面觉醒的是自发的道德(所以说道德是文明的表现形式,因为有了道德约束人类社会才是文明的)唤醒人性阴暗面的是社会系统给予他的权力,自我控制比社会环境力量弱太多。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1947年,诺依曼出版《深度心理学与新道德》(DepthPsychology and a New Ethic),这是其第一部著作,荣格为其作序,书中探讨阴影与邪恶,引起深度心理学的重要反响。即使在今天,21世纪的世界,尤其是在今日的中国,如何面对阴影与邪恶,仍然是尤其重要的深度心理学的问题。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如果只是对立面这么简单,却是没有研究的必要了。相信他本人也不是为了要一个所谓的答案,更不会欣赏这种伪深奥的中国式的答案。如果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研究邪恶的先天基因和后天影响等等,可研究的太多了。那才是他的兴趣所在吧 。//@谷凯:转发微博 //@谷凯:转发微博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权力让人变得邪恶】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心理学实验证ˋ实人只要有一点权势,就很可能会作威作福。他们的实验安排三个人一组,一起阅读一篇文章,两个人谈心得,一个人打分,讨论时会提供四块饼干。他们发现那个“打分者”远远更可能拿最后一块饼干,不在乎吃相,并且不收拾饼干渣。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梁R:双12送给老婆的书籍====邪恶心理学:看透人心那点坏 (分享自 @亚马逊)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随手拍# 【权力让人变得邪恶】心理学实验证实人只要有一点权势,就很可能会作威作福。他们的实验安排三个人一组,一起阅读一篇文章,两个人谈心得,一个人打分,讨论时会提供四块饼干。他们发现那个“打分者”远远更可能拿最后一块饼干,不在乎吃相,并且不收拾饼干渣。@時尚美人beauty88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昨与同学长聊,又一次意识到,这种对阴影的处理和解决是个无止境的修炼过程,而且拳不能离手,曲不能离口。 //@游子顾返:1947年,诺依曼出版《深度心理学与新道德》(DepthPsychology and a New Ethic),这是其第一部著作,荣格为其作序,书中探讨阴影与邪恶,引起深度心理学的重要反响。即使在今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心理常识:权力让人变得邪恶】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心理学实验证实人只要有一点权势,就很可能会作威作福。他们的实验安排三个人一组,一起阅读一篇文章,两个人谈心得,一个人打分,讨论时会提供四块饼干。他们发现那个“打分者”远`远更可能拿最后一块饼干,不在乎吃相,并且不收拾饼干渣。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我刚刚通过@微盘 下载了"[邪恶心理学-真实面对谎言的本质].People.o...",推荐给大家! [邪恶心理学-真实面对谎言的本质].People.of.the.Lie.2007.CHS.Scan-UNKNOWN.pdf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权力让人变得邪恶】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心理学实验证实人只要有一点权势,就很可能会作威作福。他们的实验安排三个人一组,一起阅读一篇文章,两个人谈心得,一个人打分,讨论时会提供四块饼干。他们发现那个“打分者”远远更可能拿最·后一块饼干,不在乎吃相,并且不收拾饼干渣。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发表了博文《“文化培训”打造“卖淫+”再高端,也掩饰不住邪恶的本性》“文化培训”打造“卖淫+”再高端,也掩饰不住邪恶的本性久泰平涉猎心理学、经济学、庄子、史记、黄帝内经,同时兼修世界名车、名表、珠宝及“文化培训”打造“卖淫+”再高端,也掩饰不住邪恶的本性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权力让人变得邪恶】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心理学实验证实人只要有一点▪权势,就很可能会作威作福。他们的实验安排三个人一组,一起阅读一篇文章,两个人谈心得,一个人打分,讨论时会提供四块饼干。他们发现那个“打分者”远远更可能拿最后一块饼干,不在乎吃相,并且不收拾饼干渣。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随手拍# 【权力让人变得邪恶】心理学实验证实人只要有一点权势,就很可能会作威作福。他们的实验安排三个人一组,一起阅读一篇文章,两个人谈心得,一个人打分,讨论时会提供四块饼干。他们发现那个“打分者”远远更可能拿最后一块饼干,不在乎吃相,并且不收拾饼干渣。@愛情符號自助婚紗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权力让人变得邪恶】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心理学实·验证实人只要有一点权势,就很可能会作威作福。他们的实验安排三个人一组,一起阅读一篇文章,两个人谈心得,一个人打分,讨论时会提供四块饼干。他们发现那个“打分者”远远更可能拿最后一块饼干,不在乎吃相,并且不收拾饼干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