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近思录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这学期早读读四书,跟孟子和近思录读书会,越发觉得浸润在其中的自己十分幸福。每读一章,脑海中就觉得过往的场景一帧一帧的在回放,而很多时候,做事待人的方法其实都是不对的…惭愧的同时,也更坚定了自己读书的想法,路不是想出来的,是走出来的。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朱熹吕祖谦编纂选《近思录》卷四 存养 心定者,其言重以舒。 心不定者,其言轻以疾。 译文:心定的人所言必定经过深思熟虑所以言论正确而迟缓。 心不定者不经思考而发表言论 必然浅显而急迫。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造化:“造”是指自无而有,“化”是指自有而无。——《近思录》 常说一个人造化如何如何,可从没有单从字面理解,很有趣,万事万物冥冥中自有安排。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学习之道# 1.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惰。 宋·张孝祥《勉过子读书》学习无早晚,只怕开始勤奋后来怠惰。 2.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加力索。 《菜根谭·后集百九》 3.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近思录·为学类》胆要大而心要细,智慧要全面而行为要端正。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流行的张子四句版本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近思录》中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貌似中华书局版的《张子集》显示此语乃从前者补入。另外,还有一版本为「为生民立极」。不过还是「立道」更合文势,「立极」亦好,「立命」次之。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敬以直内”—《近思录》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91、重则可以胜外之轻,得深则可以见诱之小。 选:《近思录》 【译文】 以修身养性为重,则富贵名利皆能看轻。所领悟学问愈深,则外物的诱惑也就愈小。 【评说】 看轻名利的人不是装的, 而是有养性怡情、淡泊明志的豁达;禁得起诱惑的人不是克制,而是具备学有所知、领悟人生的厚重。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有则改之无则加冕 《近思录》朱熹,吕祖谦卷二:“伊川曰:君子之遇险阻,必自省于身,有失而致之乎?有所未善则改之,无歉于心则加勉,乃自修其德也。” 《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宋·朱熹《集注》: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好文分享:“近思录(三题)”。网易云阅读的订阅源《随笔》不错,值得一看~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初读《大学》,三年多前,导师教导,不知确意,只遍遍熟读,渐而成诵;后入耕读,略知其意,也不曾细究;再后,读书会上详读朱子,感繁琐而生退意,又遇吾信服者力批程朱,便想放弃。再后,国学院开近思录一课,感不论确否,当明而后放。如今,因夏令营因缘再研朱子,且见人解意颇通,信心增生。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发表了博文《文化随笔·近思录(三题)》(首发于《随笔》双月刊2015-04期)近思录(三题)留名与留国多年前,我阅读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历史特写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书中那篇《滑铁卢的一分钟》文化随笔·近思录(三题)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我年轻的时候,王蒙老师晚年开悟,写了一组近思录,印象比较深的是不设防,洋洋洒洒论述了不设防心态处事的妙处。现在看来,十分不专业化,文辞老旧,陷入了缺乏逻辑性,概念混沌,老于世故,拙于论理的窠臼(ke jiu)。如果他看了武志红,应该会知道走大智慧的灵修之路,才是写作的大妙处,大窍门。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学术难恰时于天下。偿若大明时有人焉!就将(近思录)并列(四书),以(五经五书)为天下道学根本。并颁布天下,天下历史会改写。处今之时而观之,(近思录)之入经典,(五经五书)为天下学术根本,确立大统。还得一两百年时间。其时也,而于耶穆之异言又有不能正者。学术之难恰时于天下,此者天欤!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发表了一篇转载博文《[转载]文化随笔·近思录(三题)》[转载]文化随笔·近思录(三题)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中国书店四库经史子集又都出了重要东西,集部楚辞,史部伊洛渊源,子部近思录,首次面世的经部直接重磅,诗集传周易本义四书集注。有趣的是,除了集部,都是宋学一脉,四库馆最不重宋学,中国书店却逆风而行 海林·海林镇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君子之遇艰阻,必自省于身,有失而致之乎?有所未善则改之,无歉于心则加勉,乃自修其德也。”《近思录》。具备反思自己的能力的人,才能走出自我;只有走出自我才能观照自我;只有观照自我才能不断完善自我。丧失反思自己的能力的人,会走向相反的道路。